《浪漫的中国:性别视角下激进主义思潮与文学(1890-1940)》,杨联芬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75.00元 《浪漫的中国》本身就问题丛生,启人疑窦。最为关键的两个问题是:何为浪漫?何为中国? 近现代之中国研究逐渐从探寻中国之世界性因素转移到中国之中国性因素上来。这一方面显示了学术的本土焦虑,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学术对象及其理论的象征性范式转移。如此,追寻近现代中国的产生、流变甚至结果就不得不在中国之世界性与中国性之间游移。其间成果众多,《浪漫的中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不过,《浪漫的中国》除这样的社会背景之外,尚有一个学术理路需要指出。诚如作者在书中所写,该书之启发得自王德威关于抒情理论的阐释。而王氏的理论则接踵海外有关抒情中国的传统。这一传统包括了两个脉络,其一是以陈世骧为代表的对中国古代诗词兴发因素进行梳理,其二是以普实克为代表的将中国革命抒情纳入这一传统,以形成抒情与史诗的辩证。当然,这两个传统实是西方汉学研究的支裔,同时也可说是西方传统研究的中国移植。 在“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呼吁之下,近现代中国之研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报纸、期刊、版画的研究一度成为学术热点。此中观念性研究逐渐取代以往的文本“细读”研究:关注报刊之目的不仅是寻求优美之作品,而且也是通过观念史的研究方法,构建近现代中国的良方。作者早期的著作《晚清到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据作者的《后记》,《浪漫的中国》的“酝酿与写作”,可从2005年算起,迄今已十余年。书分六章,章内复分节,或三节或四节,第三章分了七节。另有《绪论》及《后记》,《后记》前有参考文献,惜无关键词、人名、著作等索引。是书以“关键词”进行写作(不过作者似乎受到观念史的研究方法更多一点),主要的“关键词”为“恋爱”“社交公开”“自由离婚”“新女性”“贤妻良母”,需要注意的是第五章,其主要内容为“女性与革命”。 其写作方法大体上可分为关键词梳理与文本阐释。即以“恋爱”来看,在该章作者首先梳理了“恋爱”一词的古今异义,再加以中西对比,最后进行文本阅读(文学性解释)。作者对报刊之资料甚是熟悉,已经有了《晚清至五四》的成果,因此在该书的写作中能如鱼得水。在后殖民、女性主义、女权主义等时兴理论当道的情况下,作者能执着文本,显示了极强的勇气。虽然作者在书中也对这些理论进行关照。 《浪漫的中国》本身就问题丛生,启人疑窦。最为关键的两个问题是:何为浪漫?何为中国?有关何为中国的问题,在近日之学术出版中有了大量的成果。葛兆光、李零、许宏等诸位先生的近著便是证明,其要旨则归为中国是不断变化的共同体。而何为浪漫这一问题虽不如何为中国这一问题来得重要与复杂,但也有其自在的理路可供采撷。在作者的“知识考古”下,浪漫一词的含义在于焉在现,而浪漫与革命,与女性的关系念兹在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