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民间故事亟需“打捞”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中国的民间故事之所以日渐式微,主要原因是重视不够、选择不精、转化创新不足。一句话—— 
    民间故事亟需“打捞”
    听故事、讲故事,是农耕时代人们的一种主要娱乐方式。小时候,听民间故事是我们的一大乐趣,更是我们的期盼,田间地头、瓜棚架下、堂屋里、火堆旁,大家围在一起,听有文化的人讲呼家将、杨家将、三国故事,常常忘记了白天黑夜。这些故事,启发了我们对历史的浓厚兴趣,培养了爱国意识和勇敢精神,对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斗转星移,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突飞猛进,中国的民间故事在人们的生活中日渐式微,《灰姑娘》《丑小鸭》等西方童话故事占据了孩子们的大脑。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喜欢的20个经典动漫形象中只有1个来自中国。这对青少年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不可能不产生影响。
    是中国的民间故事太少吗?当然不是。1984年,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民协联合发起中国民间文学普查工作,对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口头文学进行了拉网式的普查,仅民间故事就搜集了184万篇,这些故事足够我们一代代讲下去。是中国的民间故事不够精彩吗?也不是。中国的民间故事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丰富、情节精彩。是生活环境的变化使得人们不再需要民间故事了吗?也不是。喜欢听故事是人类的天性,对故事的爱好不受时空的限制。通过调查可以发现,中国的民间故事之所以日渐式微,主要原因是重视不够、选择不精、转化创新不足。一句话,民间故事亟需“打捞”!
    重视不够
    我国的民间故事汗牛充栋,不但有数以百万计的、传承千百年的传统民间故事,更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创作的新故事。由于不加重视,这些故事大多被弃置、被冷落,逐渐被历史的风尘所湮没。在高校和科研单位,专家学者热衷于撰写学术论文;在出版领域,出版人热衷于对西方童话故事的翻译、整理,而对中国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和在当代如何阐释、弘扬缺乏兴趣;在基础教育方面,不论是教材、教辅的选定,还是英雄人物、美好事例的列举,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还有不少人“言必称希腊”,中国的民间故事自然也就备受冷落、鲜为人知了。由于中国的民间故事没人重视,五花八门、各种版本的《伊索寓言》《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就占据了儿童图书的柜台。即使同样类型的故事,西方的大行其道,中国的却无人问津。人们熟知西方童话灰姑娘,可有多少人知道在我国的民间故事《叶限》中就有类似灰姑娘的故事,情节比灰姑娘更精彩。在唐代人记述的《叶限》故事中,一开头就说,岭南地区相传,秦汉之前有一位姓吴的洞主,当地人称之为“吴洞”。吴洞娶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从小聪明能干,得到父亲钟爱。吴洞死后,后母对叶限百般虐待,并杀害了她精心饲养的一条鱼。叶限得神人指点,将鱼骨藏于屋中,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有一次,当地举行节日活动,后母带着自己的亲生女儿前去参加,命叶限看家。叶限等后母走远,穿上翠纺上衣和金鞋也去参加,因被后母及异母妹察觉,仓促逃离,丢掉一只金鞋。这只金鞋为邻近海岛上的国主得到,他让所有的女子试穿,终于找到叶限,并以叶限为“上妇”,叶限的后母及异母妹受到了惩罚。这样的例子,值得我们深思。
    选择不精
    中国的民间故事浩如烟海,不要说普通读者,就是专门研究的学者,也不可能全部涉猎,这就需要专家学者选择一批符合时代精神和人们审美情趣的作品。然而我们在这方面下的功夫实在太少,深受广大民众喜爱的故事多年来尘封在书库中、掩埋在故纸堆里,不为外人所知。很多人认为狼外婆类型故事源于西方童话小红帽,事实上,我国民间如鲁西南地区很久之前就流传着类似的故事——老操虎。进一步追根溯源,清代康熙年间黄之隽记录的《虎媪传》,就是这一类型的“狼外婆故事”,老虎的凶残贪婪和孩子的机智勇敢都栩栩如生,故事情节也非常丰富。另一方面,有些学者虽然对中国的民间故事有兴趣、有感情,但在选择民间故事发表(出版)时故步自封,观念陈腐,不能与时俱进,即使故事得以发表(出版),也随即被束之高阁。以民间流传的孝故事为例,虽数以万计,不乏优美之作,可有些学者偏偏喜欢选择那些行为极端、不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的内容。有一则孝故事,开头就说:“有一个孝顺媳妇,每天都要给公公暖被窝。”这样的孝行,当时人自然“都说她的闲话”,现代人也接受不了,更不要说讲给外国人听了。即使立意好,也难以走进现代人的生活。至于人们熟知的、被改编成各种戏曲的《王华买父》,则把人们朴素的孝心引向了歧途:老人以富贵引诱别人尽孝,王华对老人的无理要求一味顺从,甚至为了尽孝要卖掉自己的两个孩子。这样极端而泯灭人情的“孝”,不但违背了儒家“孝”的本质,其故事也不会被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人所接受,更谈不上传承与弘扬了。
    转化创新不足
    民间故事作为口头文学的一部分,千百年来在传承中一直变动不居,这是它永葆青春的原因之所在。即使是落在字面上的民间故事,在传承、选择中,也是不断变化的。不论在故事内容上,还是在表达形式上,要想让民间故事走进现代人的视野,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都要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要扬弃继承、活态转化,重在传承价值理念。要根据不同的人群,设计其表达形式,或典雅、或活泼、或浅显、或深邃。在这方面,中国民间故事人物花木兰成为美国好莱坞大片的主角,获得很高的票房,值得我们借鉴。
    转化创新,并不是提倡或容许人们编造“假故事”。民间故事不是不能改写,但要保持基本面貌(核心母题、主要角色、主干情节),改写后这个故事还是这个故事。我们反对的是“学者”的胡编滥造,特别是打着“民间故事”旗号的有浓厚功利色彩的编造。近年来,个别地方为了开发旅游,随意编造所谓的“民间故事”,使民间故事鱼龙混杂,乡土性、民间性、多样性、严肃性大打折扣。为了旅游开发,吸引游客,需要什么都能编造出来,哪里还有“民间故事”可言。
    最近,中宣部等部门正在组织实施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用动漫的形式对中国的优秀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让中国民间故事里的经典形象重新立起来,反映了国家对我国民间故事的高度重视。我们希望这个工程在实施中真正体现面向百姓大众、彰显民族特色、弘扬中国精神的主旨,选择一批新颖活泼、健康向上的中国民间故事精品,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继承发展、转化创新,成为中国民间故事回归民间、走向世界的里程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