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定义嬗变的文化分析——近七十年文学理论发展的一个考察(3)
http://www.newdu.com 2025/07/14 07:07:11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 金永兵 参加讨论
参考文献: [1] 例如维诺格拉多夫的《新文学教程》,上海,上海天马书店,1937;季摩菲耶夫的《文学原理》,上海,上海平明出版社,1953;和毕达可夫的《文艺学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以及柯尔尊的《文学概论》(195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苏联文学研究班、进修班的讲稿)。 [2]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载《列宁全集》第18卷,13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载《列宁全集》第55卷,18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 列宁:《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一书摘要》,见《列宁全集》第55卷,31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 季摩菲耶夫:《文学原理》第一部《文学概论》,17页,上海,平明出版社,1953。 [6] 1961年8月15日周扬在《文学概论》提纲讨论会上的发言。转引自童庆炳主编:《新时期高校文学理论教材编写调查报告》,184-185页,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 [7] 钟子翱编著:《文艺学概论》,19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57。 [8] 钟子翱编著:《文艺学概论》,19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57。 [9] 2008年南帆编著的《文学理论》中对“再现论”进行了历史的回顾:“在西方现代文学理论里,通过文学的语言、形式把事物或情感呈现出来,被称为‘representation’。它的原义有符号、代表等含义,即用某个东西代表另外一个东西;它的东西‘represent’的本义有‘使出现、呈现’等含义。因此,文学的‘representation’指的是,用文学的语言、形式把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呈现出来,有时译为‘表现’、‘呈现’,现在比较通行的翻译是‘再现’。它的含义包含了过去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中的‘再现’、‘表现’双重含义。”参见南帆、刘小新、练暑生:《文学理论》,1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0] 山东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文艺理论教研组编著:《文艺学新论》,117-120页,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 [11] 蔡仪主编:《文学概论》,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12] 刘衍文:《文学概论》,66页,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7。 [13] 霍松林:《文艺学概论》,7页,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57。 [14] 霍松林:《文艺学概论》,41页,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57。 [15] 霍松林:《文艺学概论》,76页,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57。 [16] 恩格斯:《恩格斯致玛格丽特·哈克奈斯(1888年4月初期》,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59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7] 卢卡契:《<欧洲现实主义研究>英文版序》,载《卢卡契文学论文集》(二),48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8]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2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9] 刘衍文:《文学概论》,66页,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7。 [20] 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4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1] 马克思:《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46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2] 参见朱立元主编:《美学大辞典》(修订本),715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 [23] 让-吕克·南希:《论文学共产主义》,载米歇尔·福柯等著:《文字即垃圾:危机之后的文学》,354页,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 [24] 蒋孔阳:《蒋孔阳全集》,第一册,160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5] 卢卡奇:《现实主义问题》,转引自莱泽克·科拉科夫斯基著:《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第3卷,279-280页,2015。 [26] 卢卡奇:《当代现实主义的意义》(The Meaning of Contemporary Realism),转引自莱泽克·科拉科夫斯基著:《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第3卷,280-281页,2015。 [27] 转引自谢俊:《徐迟的策略:重探八十年代初的美学与现代性问题》,载《文艺评论》,2017(9)。 [28] 转引自瓦季姆·鲁德涅夫:《20世纪文化百科词典》,356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 [29] 李泽厚:《康德哲学与建立主体性论纲》,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论康德黑格尔哲学》,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0] 钱中文:《文学原理——发展论》,1-2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1] 钱中文:《文学原理——发展论》,161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2] 冯·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6页,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33] 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4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4] 参见金永兵、王佳明:《从“新浪漫主义转向”到“后启蒙”时代》,载《长江学术》,2018(4)。 [35] 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4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6] 参见严红兰、赖大仁:《人文精神:终极关怀与世俗关怀的“张力”关系》,载《贵州社会科学》,2015(4)。 [37] 孙耀煜、郁沅、陆学明主编:《文学理论教程》,265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38] 钱中文:《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逻辑起点及其历史生成》,载《文学评论》,2007(1)。 [39] 董学文、陈诚:《“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本质论浅析》,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3)。 [40] 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序言5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柯汉琳:论“诗心”
- 下一篇:钱中文的俄苏文学和文论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