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细读/粗读:生产性文学批评的阅读状况(2)


    注释:
    [1][27][28][29]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入门》,李平译,第127—128页,第53页,第53页,第54页,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2][3]T.S.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编译,第2页、第8页,第4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
    [4]I.A.瑞恰慈:《文学批评原理》,杨自伍译,第258页,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5]约·克·兰塞姆:《诗歌:本体论札记》,蒋一平译,《“新批评”文集》,赵毅衡编选,第53页,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6][7][8][9][10]约·克·兰塞姆:《批评公司》,严维明译,《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册,戴维·洛奇编,第403页,第393页,第402页,第402页,第404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1][12]克利安思·布鲁克斯:《释义误说》,杜定宇译,《“新批评”文集》,赵毅衡编选,第210页“编者按”,第227页。
    [13][14]威·库·威姆萨特、门·比尔兹利:《传情说的谬误》,黄宏煦译,《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册,戴维·洛奇编,第591页,第608页。
    [15][16][17]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第155页,第156页,第156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8]查尔斯·E.布莱斯勒:《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导论》,赵勇等译,第7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19][20][22]燕卜荪:《论含混的第一种类型》,麦任曾、张其春译,《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册,戴维·洛奇编,第274页,第280—281页,第277页。
    [21]赵毅衡:《重访新批评》,第145页,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23][24]I.A.瑞恰慈:《论述的目的和语境的种类》,章祖德译,《“新批评”文集》,赵毅衡编选,第332页,第334页。
    [25]参见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丁泓等译,第15页,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26]克利安思·布鲁克斯:《新批评与传统学术研究》,盛宁译,《“新批评”文集》,赵毅衡编选,第530—531页。
    [30][31]参见乔纳森·卡勒等《文学理论的现状与趋势》,郝志琴译,《南京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32][33]弗兰科·莫莱蒂:《对世界文学的猜想》,诗怡译,《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第2期。
    [34]Katheryn Schulz, “What is distant reading?”, New York Times,2011-06-24(14).
    [35]James F. English, “Everywhere and Nowhere: The Sociology of Literature after ‘the Sociology of Literature’”, New Literary History, vol. 41, 2010, pp. v-xxiii.
    [36]参见阿尔方斯·西尔伯曼《文学社会学引论》“附录:现当代国外文艺社会学研究篇目”,魏育青、于汎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37][38][47]罗贝尔·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张英进译,《现当代西方文艺社会学探索》,张英进、于沛编,第4页,第18页,第17页,海峡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39][45][46]罗贝尔·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王美华、于沛译,第60—61页、第66—68页,第137页,第139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40][41]汉斯·诺贝特·费根:《文学的特殊社会学问题范围》,鲁氓汉译,《外国文学报道》1987年第4期。
    [42]利奥·洛文塔尔:《文学与社会》,张苾芜译,《现当代西方文艺社会学探索》,张英进、于沛编,第73页。
    [43][44]约翰·霍尔:《文学社会学》,张英进译,《现当代西方文艺社会学探索》,张英进、于沛编,第297页,第297页。部分译文按原意有改动。
    [48][49][50][51][52]罗贝尔·埃斯卡皮:《文学性和社会性》,于沛译,《现当代西方文艺社会学探索》,张英进、于沛编,第105页,第106页,第101页,第114页,第115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