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展现鲜活生动的社会历史画卷——中国报告文学70年经验与启示


    核心阅读
    报告文学可以领时代风气,根本原因在于时代需要;读者关注报告文学,因为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是强烈的阅读需求
    题材内容社会性、作家理性精神和能力、史志品质是报告文学核心优势,也是其发挥文学鼓与呼力量的重要凭借
    始终坚定地和时代现实相互呼应、同频共振,将关注目光集中到社会大事和焦点上,报告文学才能扎根生活大地、沟通万千读者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文学的发展,一个既引人关注又让人振奋的重要成果,就是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成长成熟以及它所贡献的丰硕佳作。一种新文体的成长往往意味着文学新天地的开启,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都是文体更迭带动文学发展的很好证明。过去70年,报告文学作为中国文学醒目且活跃的重要力量,涌现出众多代表性作家作品,在社会读者中产生很大影响,不仅为中国社会发展留下生动的文学记录,也对不同时期现实生活产生推动作用,书写中国文化创造的辉煌篇章。报告文学跨越70年的文体崛起,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在回应时代需要中实现文体成熟
    文学是人类社会的心声,是情感和理性的重要表达形式。从这一角度理解,文学体裁的变化发展同社会现实变化发展有很大关系。一种文学体裁的诞生、发展或者衰退、没落,与它表现社会的能力和作用紧密相联。报告文学可以领时代风气,根本原因正在于时代需要。
    读者为什么关注报告文学?原因很复杂,首要一点是,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是人们的强烈阅读需求。报告文学有效吸收新闻客观敏锐、事实真实的特性,又巧妙融合文学生动形象的表达手段,在新闻因为急速、简洁、短小不能过多顾及社会人生内容,小说等文体写作又因为虚构不会直接面对很多事实对象之处,成功开辟出自己的一方天地,满足人们阅读需求。可以说,报告文学的繁荣发展是时代需要的必然结果,具有历史必然性。
    一种新事物开始出现时,总要经历曲折和风雨。报告文学这种文体也是这样,在新闻性和文学性、时效意义和长效价值之间不断磨合探索,寻找自己的文体辨识度和价值定位。在民族救亡、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报告文学“轻装上阵”,成为人们了解时局、凝聚众志成城精神的重要渠道;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国家建设中,报告文学又激情满怀,热情描绘国家日新月异的生长风景。先后问世的刘白羽《踏破辽河千里雪》,王石、房树民《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以及穆青、冯健、周原《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等一批优秀作品,让读者初步感受报告文学魅力。
    自1978年徐迟发表《哥德巴赫猜想》,再加上理由《扬眉剑出鞘》、黄宗英《大雁情》、柯岩《奇异的书简》《船长》、程树榛《励精图治》等大量作品涌现,报告文学影响日益广泛,作为一种重要力量积极深入参与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社会现实,行动力和表现力都非常突出。许多作品发表时引发的社会关注度和对读者的震撼程度,至今回想起来仍令人感慨激动。1982年,中国作家协会将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评奖与诗歌、小说奖并列单独评选;1983年,时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的张光年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由于我国报告文学作家的共同努力,近几年来,报告文学这一生动活泼的文学品种,已经蔚为大观。”这是报告文学走进文学殿堂的历史性节点,标志着报告文学文体特点的日益明晰和创作实践的不断成熟。
    优秀作品凸显报告文学核心优势
    梳理报告文学从幼苗到茁壮生长、由势单力薄到成熟繁荣的发展过程,尤其醒目的是近20年里出现的精品力作,李士非《热血男儿》、杨守松《昆山之路》、李春雷《木棉花开》等来自改革开放前沿的报告,徐剑《东方哈达》、何建明《国家》、肖亦农《毛乌素的绿色传奇》、纪红建《乡村国是》、丰收《西长城》、陈启文《袁隆平的世界》、许晨《第四极》、王宏甲《中国天眼——南仁东传》等真实描述重大社会事件和特色人物事迹命运的作品,都是报告文学发展成熟结出的累累硕果。这些优秀作品集中呈现的一些共性恰恰反映出报告文学的核心优势,是其发挥文学鼓与呼力量的重要凭借。
    其一是题材内容的社会性。优秀报告文学是贴着现实地皮生长的根苗,是扎根社会土壤的大树。和散文、诗歌、小说这些文学体裁相比,报告文学有很强的社会生活依赖性和参与性。散文、诗歌、小说虽然与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但作者可以依据自身感受做更多主观表达,报告文学则与正在演进的社会生活须臾不可分开。许多代表性报告文学正是因为切中社会生活的现实焦点和关注热点而更加被人看重。报告文学往往通过对时代需求的主动发现和积极引领,助推社会潮流的发展,社会潮流反过来也给作品带来巨大传播力。
    其二是作家的理性精神和能力。对于客观事实的尊重,是报告文学表达的基础,但报告文学毕竟不是新闻,也不是机械照相术,在尊重事实基础上,需要发挥报告文学作家对事实整理、辨识和表达的才能。这就需要一种理性精神和能力。优秀报告文学在事实基础上洞悉更多深刻广泛的社会内容,在事实启发下关联出更多有价值的思想文化内容,从而有力表达作者的社会关切和态度立场。如果说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那么理性精神就是报告文学的灵魂,文学艺术性是报告文学的翅膀。理性思维和眼光如同电光石火,能够穿透纷纭的事实表象深入就里,让事实包含的深层社会历史和思想文化价值得以显现。这种富有智慧与理性的事实表达,才是真正吸引和启发读者的地方。
    其三是史志品质。史志书写是中国文艺优秀传统,报告文学继承这一传统,通过创作及时真实地保存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思想感受及行动。像钱钢《唐山大地震》、徐剑《大国长剑》、陈启文《共和国粮食报告》等作品,出于现实感触和需要而走向历史追踪和发掘,也在历史追踪发掘中对一个行业、一个重大事件、一个地方历史现实予以辩证认识和记录,有很好的史志保存价值。这些年,不少主题重大、内容厚重、写作扎实的报告文学作品已被视为重要的历史书写材料。这是对报告文学作用的肯定,也是报告文学见证和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个有力证明。
    坚定方向、锤炼价值以迎接时代挑战
    时代变化给报告文学以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如今报告文学已不仅仅是文学“轻骑兵”,许多着眼于全局全景观察、综合分析型报告文学应运而生,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方式等方面不断探索更新,承担更多重大题材书写使命。另一方面,全媒体环境下人们在信息获取渠道和文化生活方面有了更多选择,文学在大众文艺生活中的优势不再明显,“文学式微”“报告文学过时”的质疑之声时有耳闻。
    时代挑战锤炼价值追求。曾有过一段时期,有些文体创作以“向内转”为名,和社会生活脱节,和读者关注焦点错位,其教训需要我们记取。面对社会生活和媒介生态的变化,报告文学更应坚定自己的特性、方向不动摇,坚持投身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态度和行动不动摇。信息传递全面快捷的时代,广大读者对报告文学这样可以向着广阔现实敞开、真实观察发现和独立生动表达的文学要求依然迫切。报告文学创作需要迎着挑战苦练内功,拿出真正有时代性、有感染力、有思想穿透力的作品。
    报告文学立身之本就在于始终坚定地和时代现实相互呼应、同频共振,始终将关注目光集中到社会生活的大事和焦点上;始终在传达和传递人民情感愿望、诉求的过程中,发挥可贵的引领作用;始终讲述中国故事,给世界读者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成就,展现中国人砥砺奋进的命运变迁和中国文化与时俱进的传承发展,展现中国大地上鲜活生动的社会历史画卷。报告文学创作态势一再说明,它是在风云变幻的社会生活中发挥和展现作家身手的锐利武器,是可以熔现实、思想、艺术于一炉进行深刻表达的绝佳方式。
    回顾中国报告文学70年历程,最令人欣慰和感受深刻的,就是报告文学与时代社会之间的这种互动同频。由此才有报告文学的扎根生活大地、沟通万千读者,才有报告文学文体一次次探寻突围,从不同方面印证自身力量和价值。新时代大舞台正为报告文学提供更多展现身手的空间,其活力和潜能有待广大报告文学作家进一步开发创造、发挥作为。
    (作者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