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我的抗联岁月》:抗联“小叙事”的大意义


    历史是一面镜子。然而,在历史发生的那一刻,它就被打碎了。要发挥历史的“镜子”功能,人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捡拾散落在地下的历史碎片,尽可能地将它复原。历史这面镜子,需要从档案、资料等“碎片”中得出“大叙事”,更需要存在于亲历者、当事人、目击者记忆之中的“小叙事”。“大叙事”如一条奔腾的大河,“小叙事”就是涓涓的溪流,正是这无数条涓涓的溪流,汇聚造就指引了大河奔腾的方向。重视、抢救和保护历史的涓涓溪流,不仅是修复历史这面镜子的应有之义,更会滋润历史的光泽、增加历史的温度。
    在“大叙事”的层面,“东北抗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早对日作战、条件最艰苦、历时最长的一支抗日武装,经历了最为漫长、最为悲壮的十四年抗日斗争,在中华民族反抗日本侵略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民族光荣历史不可分的一部分。东北抗联是中华民族武装反抗日本侵略的先锋军和宣传队,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成功实践,是苏军进军东北的先遣军,是中国共产党东北根据地的奠基人。东北抗联所体现出的爱国精神和不屈精神,永不退色,永不过时,是激励中华民族振兴的不竭动力。
    然而,从抗日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到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名称变换的背后是什么?东北抗联14年白山黑水游击战,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过程?作为我党建军史上的三大艰苦斗争之一,究竟苦到什么程度?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周保中、李兆麟等著名英雄,抗战的细节如何?著名英雄背后还有怎样的无名英雄?他们的个人命运在家国前途面前是如何书写的?……每一个战士都是一部战争史,他们的平凡与坚实、壮美与崇高,是对当时的参照,也是对未来的预言,更是对中华儿女永远的感召。
    《我的抗联岁月:东北抗日联军战士口述史》一书,就是通过20位健在的东北抗联战士、家属或后代、亲历者、研究者原汁原味的“小叙事”,让有血有肉的事实来说话,再现了东北抗联历史的真实鲜活与生动丰满。这些口述者,包括从朝鲜逃难而来的战士李在德、不想当亡国奴从伪军起义而来的战士陆保平、17岁就加入抗联的战士潘兆会、当时的地下交通员赵三声、苏联通讯连里发密电的孟宪德、没上过学的苏军翻译周淑玲、“八女投江”的见证人胡真一、立大功的“放牛娃”张正恩……以及冯仲云、赵尚志等的后人。
    历史是有温度的,更是有温情的。尽管《我的抗联岁月》属于“小叙事”,但却不是各种事件的杂乱堆砌,而是以“抗联岁月”为本,以熟悉的历史活动为开端,在口述者娓娓道来的片断事件中,逐步将读者引入熟悉事件的“陌生化”境界。口述者的经历、内在世界和经验意义,不仅会唤起我们的同感,在影响和震撼我们心灵的同时,又牵引着我们去寻找那些“陌生化”了的熟悉事件背后隐匿的道理。这种通过意义串缀起来的“小叙事”,呈现的理性和逻辑,对灵魂的激荡,远比“大叙事”直接揭示的形式、规则和规律,要深刻得多。
    比如,在李在德口述的士兵找烟土中,我们或可估摸为何50余万的东北义勇军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就大部分伤亡散落;在每一位口述者都有关于共产党员的描述中,我们就可理解最多时只有3万余人最少时只有2000余人的东北抗联为何能坚持14年;在他们关于“密营”的描述中,我们不仅震撼抗联的艰难与创举,也会更清楚日伪大规模“归屯并村”目的;在冯忆罗说“我的名字是为了纪念罗登贤同志”时,我们不可能不为那种特别的战友情深震撼;在冯仲云向东北局上交抗联组织关系、档案、党费时,我们会更加理解共产党是一个怎样的组织,会更理解抗联艰辛的另一层原因。
    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锐志那怕松江晚浪生。烟火冲空起,蚊吮血透衫,热忱踏破兴安万重山。草枯金风急,霜晨火不燃,镜泊瀑泉唤起午梦酣。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东北抗联的艰辛过程,让我们铭记今天和平幸福的不易,豪迈壮志激励我们奋发新的长征。聆听先辈们的口述,目睹书中附载的珍贵手稿、日记、大量照片和非正式出版物,想起华北八路军和江淮新四军的抗日游击战,对比之下不能不令人感慨:东北抗联的如此悲壮,还需要继续总结和反思。而这,也许正是历史镜子最有意义的那部分。
    读《我的抗联岁月》,为“一息尚存,必驱日寇”的意志而慨叹,为“宁可战死,也不吓死”的气节而折服。2016年,时值“九一八事变”85周年,我们的周边并不太平,日本右翼的狼子野心就如“司马昭之心”,让我们再一次明了“抗联精神永存”的时代必然,再一次明了“保持共产党员本色”的重要。东北抗联第一军第二师传令兵黄殿军,在杨靖宇牺牲的现场亲耳听见日本人说:“中国人里杨靖宇这样的人再多几个,俺们日本就得亡国”。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成为今天的杨靖宇,这就是对抗联的最好纪念,就是对和平的最好珍惜。(文/叶雷 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