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隐秘而伟大:牛津英语词典的传奇故事


    词典的编撰,原本是件“隐秘而伟大”的事,近些年却突然“街谈巷议”了起来,先有日本小说及同名电影《编舟记》的风行,而后相传《新华字典》作为“大IP”也要拍成影视剧,再然后一部极具英伦风情的“词典往事”也再一次被推出,它便是《教授与疯子》。
    “做书人”爱“书故事”,这本无可厚非。但《教授与疯子》所讲述的故事,又不仅仅与书有关。作品以一桩离奇的凶杀案开头:一位英国工人在家门口莫名其妙地被陌生人枪杀,举止怪异的杀人者束手就擒,毫无反抗之意。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加缪的名作《局外人》中那位著名的凶手默多索的所作所为。
    与默多索一样,《教授与疯子》里的杀人者威廉?切斯特?迈纳,他的杀人看似无理,实则必然,但终究难以令人理解。他是个美国人,作为一名军医经历了美国内战,在战场上由于受到刺激而罹患精神疾病。经过治疗后他被释放出院,随即选择离开美国,来到英国旅行疗养。
    因而迈纳的行为,或许可以解释成病情的反复,但也许又不那么简单。不过不管怎么说,《教授与疯子》并不是一本反战题材的犯罪小说——迈纳先生的动机并不是我们要探寻的内容。于是接下来,故事的另一条支线徐徐展开——詹姆斯?默里教授,一位才华横溢,但却始终郁郁不得志的学者,接受到了一次仿佛命中注定的邀请——这邀请毕竟改变了他的一生,来主持编撰一部可以代表英国语言“标准”的伟大词典。默里或许有预感,这一事件将改变他的一生,但他恐怕无法想象,自己将和一位神秘却无比出色的“疯子”同伴一起,完成这一桩艰巨而伟大的事业。
    这位“疯子”,便是之前犯下罪行的迈纳先生了。由于词典编撰的工作太过繁琐而庞杂,默里决定向公众求助,向他们征集词条与相关引文。热心的人很多,但大多完成得并不好——要么是无法理会词典编撰的要义,要么是无法找到足够恰当丰富的引文。但在所有热心人里,署名为“迈纳医生”的来信,却总令人分外期待。他的工作完成得如此出色,就像是词典编写委员会的“水龙头”,只要拧开,便会有源源不断的恰切而优美的词条与引文涌出。默里和同事们对他感激不尽,但“迈纳医生”究竟是谁,却始终是个谜。
    而另一方面,身处精神病院之中的迈纳先生,每天都埋首于书堆里。于他而言,这是自己难得的、可以摆脱自身精神状况带来的困扰的方式。病房当然不会是最理想的书斋,但对于迈纳而言,能够让自己得到片刻宁静与安稳的工作,才是对他最好的治疗。
    作为一位擅长处理历史故事的写作者,在《教授与疯子》一书里,西蒙?温切斯特十分恰当地把握了虚构与想象的平衡。而通过双线叙述的方式,两位处境迥异,却拥有相似精神特质的人,通过“编词典”这桩事业,让彼此的命运紧密相连。我们往往感慨“物是人非”,但实际上,对“物”的追求与执意,却会让人得到超脱生命本身的非凡意义。
    而另一方面,“编舟渡海,自渡渡人”,这是《编舟记》一书里主人公所编撰的词典《大渡海》的名字由来。无独有偶,在编写《牛津英语词典》之前,也曾有人发出过“我们既没有语法,也没有词典;在词语的海洋里,既没有罗盘,也没有航海图来指导我们航行”这样的大声疾呼。而默里与迈纳的工作显然是在努力填补这样的空白。但比起《编舟记》的主人公马缔光也因为自身曾受惠于辞书,而立志要编撰一部更加完美的辞书以作回馈有所不同,迈纳的努力,是在为自己正名,更是为自己赎罪。固然命运强加给他异常而可怖的劫难,但他却并不愿就此认命。他渴望以这样的方式,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或许仅仅是作为一个正常而理智的人,真正地存在过。
    到了作品最后,迈纳与默里的会面,既是相遇,也是别离。就像是《查令十字街84号》那个令人心碎的结尾,在纸上,借助语词与书籍达成的默契与情谊,终究抵不过总在以理所当然的方式演绎着戏谑情节的现实。但我们并不应为此感到遗憾,偏执也好,苦难也罢,世人眼中的疯癫,既然有人接纳,便已经是最好的结局。
    “线是由一系列的点组成的;无数的线组成了面;无数的面形成体积;庞大的体积则包括无数体积……不,这些几何学概念绝对不是开始我的故事的最好方式。如今人们讲虚构的故事时总是声明它千真万确;不过我的故事一点不假。”博尔赫斯在《沙之书》中如是写道。《教授与疯子》并不是一个虚构故事,可我们有必要让自己相信它——人生的意义可以很高远,关乎民族大义或是世界和平,但它也可以在极微小处窥见真章,譬如一个语词,便是一个世界。而编一部词典,或许是在营造一个额外的空间,收纳理想与光荣。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