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访谈 >

张新科:这个社会需要英雄


    
    张新科 吉星/摄
    早春,乍暖还寒,徐州工程学院里一片生机盎然,这也是张新科工作了五年的地方。作为学校现任党委书记、曾经的校长,理工科出身的张新科,不仅是学术大咖、教育专家,还有一个职务以外的身份——作家。
    从2014年开始,张新科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用自己的笔还原那些被时光模糊了的音容和其中发生的悲壮感人的故事。从《苍茫大地》到《鏖战》,再到即将面世的《渡江》,他的“英雄传奇三部曲”终于圆满完成。他说,这个时代需要英雄主义,社会需要正能量。
    1
    张新科念书时,是位名副其实的“理工男”,但从小受家庭环境影响,一直热爱阅读和写作。
    写《苍茫大地》,张新科坦言,是因为他本人被雨花英烈精神感动了,这是他“英雄传奇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我国首部歌颂雨花英烈革命事迹的长篇小说。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张新科离开河南上蔡老家到南京读大学。“在南京读书时经常去雨花台烈士陵园参观。参观了以后,我了解到雨花台很多烈士的故事。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从那时起,我内心就有一种冲动和愿望,要为雨花英烈写点东西。”张新科告诉现代快报记者。
    2014年,梦想照进现实。当时,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找到他,希望能创作一部描写雨花英烈群体形象的长篇小说,他欣然答应。为了还原那些被时光模糊了的音容,他到雨花台烈士陵园翻阅了大量的材料,选取了其中一位烈士——许包野作为小说主人公原型来记叙。
    “许包野是一个传奇人物,家庭条件特别好,上世纪20年代在德国拿到博士学位,33岁就当过江苏省委书记和河南省委书记。所以,我在《苍茫大地》中,以许包野为原型,塑造了‘许子鹤’这个人物形象。”张新科说,在写《苍茫大地》时,他被许包野的故事感动得泪流满面。“我从档案上看到,他家是开米行的,特别富有。但是,在河南当省委书记的时候,为了革命,他把家里积攒的钱全用在了工作经费上。在经过一个米店的时候,他就站在门口,对着大米看了半天。他想吃大米,但没有钱,就靠窝窝头、山芋干度日。他是广东人,又是留学归来,吃不惯,吃了一点就吐,吐了再吃,就这样反复地折磨,两个月以后才终于适应了。后来,在雨花台就义,他至死都不投降不屈服。”
    为了还原许包野的人物形象,张新科沿着主人公许包野成长、学习、工作的线路重新追寻了一遍,行程遍布广东、河南、山东、湖北、江苏、上海等地,一共去了30多个城市,行程近10万公里……《苍茫大地》面世后,反响强烈,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热捧与好评。后来,这部小说获得了江苏省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被拍成了话剧和京剧,如今正在拍影视剧。“这让我更加相信,这个社会需要英雄,时代需要主旋律正能量,也坚定了我继续创作第二部英雄传奇小说的想法。”
    2
    徐州工程学院里,有一个淮海战役小型纪念馆,玻璃柜里陈列着当年曾经使用过的镰刀、斧头……其中的一块展板上,展出的是一个眉清目秀的小姑娘,她叫张兰芳,曾参加淮海战役支前工作。她是张新科的母亲。
    《鏖战》是张新科“英雄传奇三部曲”的第二部,是对淮海战役历史的一次形象丰富、立体深刻的回溯。“写《鏖战》,有一部分是因为我母亲。”张新科说,“小时候,母亲经常讲她自己的故事给我听。上世纪40年代,我老家河南上蔡那一带曾发生过一场激战。解放军大部队粮草、鞋子奇缺,为了支援解放军,那时才16岁的母亲领着村里一帮姑娘为解放军战士纳鞋底、做烙饼。家里存的布,一部分做成军鞋、军服,一部分被她卖掉换成粮食。她把家里所有的面都捐出来,自己就吃豆腐渣。”
    巧的是,后来张新科到了徐州工作。这里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张新科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写《鏖战》是为了讲述母亲那一代人的故事,同时也是推介徐州,宣传徐州。
    《鏖战》共50万字,对淮海战役进行了三方面的描述。为了还原历史,写好这部长篇小说,张新科利用寒暑假以及业务时间,采访了大量参加过淮海战役的支前民工、解放军战士以及当时隐蔽战线的代表;看了大量的材料,收集了有关淮海战役的档案、资料、电报往来,还有相关的书籍、回忆录,一共300多本,摆了整整几个书架。“我用了5年时间把与淮海战役相关的战斗发生地走了一遍,河南陈官庄、安徽双堆集、徐州的碾庄……跟淮海战役相关的图书馆、纪念馆、纪念地,一个不错过。光图书馆、纪念馆,我就跑了六七十个。”
    “我母亲今年86岁了。当年参加淮海战役的老战士、老支前队员,大部分都不在了。写这样一部小说,有特别的意义。”张新科说。
    《鏖战》面世后,获“2019年第一季度新华书房十本好书”称号,并上了中国作家协会2019年1月“文学好书榜”。
    3
    目前,张新科的“英雄传奇三部曲”的第三部《渡江》也已交稿。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2019年,正好是渡江胜利70周年,也是南京解放70周年。长篇小说《渡江》也是50万字,以全新的视角,再现了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恢宏画卷。
    怎么想起来写《渡江》?张新科解释说,自己一直定居在南京,生活在南京。当时写《鏖战》的同时,就想为南京也写一部作品。“为了这部作品,我跑遍了和渡江战役相关的所有地点。南京不用说,还有九江、芜湖、无锡、上海、江阴、金坛……采访了大量渡江的英雄。经过好几年的策划,我还收集了大量和渡江相关的回忆录、档案。”
    张新科对现代快报记者介绍说,《渡江》主要写了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当时的中共中央军委的运筹帷幄;另一方面,当时华野、中野、东北野战军派了大量先遣人员,潜伏到江南去侦查情报,和地下党一起发动群众、发动学生,做好渡江大军过江后的准备。小说通过对几个典型人物刻画,叙述了从渡江策划到南京解放的整个过程。
    如今,“英雄传奇三部曲”已接近完成,张新科充满了自豪。他说:“我希望红色文化能够代代相传,成为年轻人不懈奋斗、报效祖国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
    对话
    接下来,想写写留学生的故事
    读品:平时工作那么忙,怎么抽得出时间写作的?
    张新科:我在大学当党委书记,白天行政管理工作很多,基本没有时间写作,而且我还要搞学术研究,带博士生,开讲座,进行文学创作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和寒暑假。每天忙完工作以后,晚上七点多,如果没有其他活动就开始写作,我基本上都是到凌晨一点休息,每天创作3000字。这个习惯已经18年了,雷打不动。因为我没有整段的时间,只能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创作。
    读品:写作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瓶颈?
    张新科:写到打仗的时候,特别是涉及战役的时候,路线、交通、地名等问题,现在都变化了。比如写《苍茫大地》时,提到当时的行政区划问题,因为和现在不一样,要还原历史就非常艰难。我花了大量时间,查了大量档案、史志,采访了大量专家,把当时地名、人名、行政区划、战争路线一一还原。涉及重要的时间、地点、人名、地名,还是要按照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写,这是很重要的,也是对历史的尊重。再比如写《鏖战》,过去有“台赵铁路”,也就是台儿庄到赵墩的铁路。我自己带着车,按着老铁路去找,找到几个老旧车站,这样我就知道这条铁路是什么走向了。现在当地人都不知道这些,车站废弃几十年了,人们都走新铁路了。
    读品:完成“英雄传奇三部曲”后,您还有什么写作计划?
    张新科:上世纪90年代,我去德国留学,打开了眼界,留学生涯对我的影响很大。后来,我女儿也成了留学生,她去的是美国。所以,我就想写一部关于两代留学生的故事。我想通过两代留学生的故事,来反映中国和世界在文化、学术上的融入问题。也想通过留学生的故事,反映我们生活的变迁。
    读品:您本人平时都看些什么书?对青年人阅读有什么建议?
    张新科:因为出身于书香之家,我从小就受父亲影响,喜欢读书。我的阅读量很大,中文、英文、德文书籍都看,涉及的内容包括历史、哲学,以及最前沿的学科论文等。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在徐州工程学院当了五年校长、党委书记,连续两届被评为“大学生最喜爱的大学校长”。学生通过跟我本人见面,读我的作品,认识我、了解我。我在学校都倡导年轻人多读书,文理兼备,这对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活和人生都是有好处的。读完,还得讲一讲,既培养阅读的习惯,还训练表达。同时,我还把我们大学的图书馆开进了农村、社区,社区居民要读什么书,不用到大学图书馆就能借到。在我看来,大学对城市精神的塑造也应该担当起责任。
    张新科
    河南上蔡人,留德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大学校长,著名作家。在《十月》《当代》《钟山》等文学刊物发表和出版小说两百余万字。代表作有《远东来信》《苍茫大地》《鏖战》《鲽鱼计划》《信人》等。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长篇小说选刊》等选录。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海外文摘》长篇小说奖得主。多部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和有声读物。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