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承担了作为人的责任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6:11:24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祝凤鸣 参加讨论
2018年7月5日深夜,我在微信朋友圈得知克劳德·朗兹曼(Claude Lanzmann)先生于巴黎圣安托万医院去世的消息,颇感意外,同时心生悲伤。虽然朗兹曼今年已93岁高龄,但他总给人老而弥坚、活力四射的印象,他去年还携纪录片新作《燃烧弹》出席戛纳电影节。前几日,其最新影片《四姐妹》正在法国公映。 14年前,也就是2004年秋天,因参加北京国际纪录片展,我与朗兹曼有过一两天近距离的接触,加之他导演的不朽纪录影片《浩劫》在我内心引发过持久震撼,一如梭罗所言,像斧头掉在水里,水冻结后,冰中的斧头就成了精神象征。 纪录片,思想表达的经典 导演、作家、哲学家,萨特的密友、波伏娃的情人、《现代》杂志的主编(1986年后)——克劳德·朗兹曼,无疑是战后法国知识分子的重要代表人物。 1925年11月27日,朗兹曼出生于巴黎一个犹太人家庭,少年时赶上二战,全家躲藏于屋后花园地洞,才幸免于难。17岁时,朗兹曼还在中学读书,就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为法国地下抵抗游击队的少年组织者。 战后,朗兹曼回到巴黎,进入索邦大学专攻哲学,之后又赴德国图宾根大学继续研读哲学。1947年,萨特发表了《关于犹太人问题的思考》一文,震动整个欧洲,朗兹曼深受其影响,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犹太人身份。之后,朗兹曼一些文章引起了萨特的注意,萨特邀请他去参加《现代》杂志的编辑会议。 自20世纪50年代初,不到30岁的朗兹曼,开始给法国《现代》杂志及《世界报》等写政论文章。渐渐地,朗兹曼发现客观中立的报道性文字,根本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电影这一媒介,更具力量与深度。于是,他走上了纪录片拍摄之路——1973年,其纪录影像处女作《为什么以色列》问世。随后是1985年的《浩劫》、1994年的《擦哈》、1997年的《活人路过》和 2002年的《索比堡1943年10月14日16点》,所有这些作品均聚焦于二战犹太人被屠杀、犹太人身份和以色列问题。特别是长篇巨制《浩劫》,堪称经典,被称为20世纪世界纪录电影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朗兹曼不是多产导演,其从影近半个世纪,导演的作品总计只有十部。刚刚公映的最新作品《四姐妹》,用的都是他当年拍《浩劫》时未能用上的素材,讲述了因纳粹医生而失去生命的四位犹太女囚的故事。 2013年,第6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授予朗兹曼金熊奖的终身成就奖。电影节主席科斯里克说:“克劳德·朗兹曼是最伟大的纪录片导演之一。他通过对反犹太主义的暴力、非人道及其后果的描绘,创造出一种新的方式,通过电影进行道德上的探究。” 晚年的朗兹曼总是生机勃勃,愤世嫉俗。80多岁时,他还会骑行50公里、冬泳潜水、在高难度赛道上滑雪。这位会驾驶滑翔机、坦克和战斗机的著名导演,指责当今法国社会陷入碌碌无为的闲适,且被金钱所绑架。 朗兹曼自27岁与波伏娃相恋7载后,还有过3次婚姻。不幸的是,去年年初,他年仅23岁的儿子菲利克斯因癌症去世,给老人带来沉重打击。朗兹曼在为儿子撰写的讣文中,引用了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的一首《诀别》:“我采下这枝欧石楠/秋天过了,请你铭记/我们在世间难再见/时节余香,这枝石楠/请你铭记,我等着你。”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遭遇银幕上的“马克思”
- 下一篇:文艺与现实之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