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关键词批评”发展检视


    内容提要:源自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批评”问世后颇受西方学术界关注,数据库Scopus及书籍词频统计器(Google Books Ngram Viewer)提供的数据显示,“关键词批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激发了为数不少的“关键词写作”和“关键词研究”。“关键词批评”也在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领域得以传承与发展,既延续了雷蒙·威廉斯紧密联系特定社会历史文化语境解析“关键词”生成演变的理路,又在文学批评实践层面出现了新交与推进。“关键词批评”相关著述多注重运用历史语义学方法解析“关键词”的生成演变,彰显词语之间的关联性,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点。在文学批评实践层面显示出不再仅以追溯“关键词”语义源起为重心,而代之以“关键词”在批评历史和实践中的生衍为考察重点,以增益于文学批评理论与相关学科之建构和发展的特点。“关键词批评”在编撰体例上有所突破,表现出了重视并紧密联系文学文本进行批评实践及进一步彰显文论性的趋向。
    关 键 词:20世纪90年代/关键词批评/词语的关联性/跨学科/文论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关键词批评’的理论范式及其在中国的批评实践研究”(11CZW019),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关键词批评’研究”(10YJC751035)的阶段性成果,受浙江大学文科教师教学科研发展专项资助。
    作者简介:黄擎,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孟瑞,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本文所谓的“关键词批评”指上个世纪中后期初兴于文化研究领域并逐渐蔓延开来的一种批评类型,源自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1921-1988)在《文化与社会:1780-1950》(Culture and Society:1780-1950,1958)、《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Keywords: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1976,1983)中的创造性想法。“关键词批评”建构了一种新的理论范式,以核心词汇为考察重心。从历时和共时层面梳理并揭示词语背后的政治思想倾向与人文发展踪迹。具有独到的研究视角和开阔的理论视野。“关键词批评”问世后颇受西方学术界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涌现了一批相关著述。本文首先通过文献数据库Scopus及谷歌书籍词频统计器(Google Books Ngram Viewer)进行数据分析,而后结合对劳特里奇公司(Routledge)的“批评新成语(The New Critical Idiom)”等系列丛书的检视,勾勒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关键词批评”的发展趋势及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之上,再以安德鲁·本尼特(Andrew Bennett)、尼古拉·罗伊尔(Nicholas Royle)合著的《关键词: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Criticism and Theory:Key Critical Concepts,1995)、托尼·本尼特(Tony Bennett)等人编撰的《新关键词:修订的文化与社会的词汇》(New Keywords:A revised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2005)等著述为个案,探析研究者们在批评实践中对“关键词批评”的承传与推进。
    一、“关键词批评”的发展概况与趋势
    “关键词批评”诞生后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较大回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涌现了众多关注核心术语及运用雷蒙·威廉斯“关键词”分析模式的论著。我们以目前全球最大的文献摘要与科研信息引用数据库Scopus为样本数据库,以“keyword”、“keywords”、“key term”、“key terms”、“key concept”和“key concepts”为并列关系检索词,以“文献标题”为检索字段,以2016年12月31日为Scopus的收录文献截止时间,检索到标题含有“关键词”、“关键术语”或“关键概念”的各类文献5591篇。①图一为这5591篇文献的年数量图。聚焦1959-2016年间的文献情况,可以发现1970年后标题含有“关键词”、“关键术语”或“关键概念”的年文献数量明显高于1970年前:1990年后,相关文献的年数量总体维持在高于此前年份的数量之上,且呈稳定攀升之态势;2000年后,相关文献数量进入大幅急速上涨期。
    
    图二是Scopus数据库提供的检索文献学科分布图。从各学科的占比情况看,虽然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相关文献数量不少,分别占15.6%和7.0%,但文献占比最高的是计算机科学。高达53.5%,超过文献总量的半数以上。
    
    上述二图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涉及“关键词”、“关键术语”或“关键概念”的文献不断增多,且自然科学特别是计算机科学中出现了大量相关文献。为什么自然科学中出现了这么多的“关键词”相关文献呢?它们是否与雷蒙·威廉斯开创的“关键词批评”有关联?要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必须回到“关键词”(keyword)这个词本身。“关键词”(keyword)一词最初在18世纪中期出现时意指具有解开秘密、含有密码作用的词,②19世纪被应用于西方图书馆的编目索引,③即作为一种文献索引工具,“将一个信息集合中的主要内容或关键信息以词语的形式摘录下来,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集合,以供查阅资料”④。20世纪50年代,H.P.卢恩(Hans Peter Luhn)发明了以统计处理“关键词”为基础的自动文摘法和引文“关键词”索引法,图书馆情报学中的“关键词”方法开始与计算机技术联姻,这是计算机科学领域出现了为数众多的“关键词”相关文献的主要原因。此外,由于Scopus数据库收录的自然科学文献整体数量比人文社会科学多,⑤也使得我们检索到的文献学科分布表现为自学科学相关文献占比大幅高于人文社会科学文献。至于自然科学中出现的“关键词”相关文献是否与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批评”有关联,则难以下定论。20世纪90年代后,计算机情报检索中的“关键词”方法随着搜索引擎技术的出现与应用日益普及,“关键词”本身成为了一个高频常用词汇,其频频出现在网络搜索的工具栏、新闻标题、学术论文的规范格式等处,可能激发了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们尝试以“关键词”为切入点做研究,但鉴于雷蒙·威廉斯早在1976年就围绕文化与社会“关键词”出版了以“关键词”命名的《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一书,自然科学中出现的“关键词”文献仍然有可能是受到了其直接或间接影响。
    回到我们的检索本身来看,由于我们将检索字段限定为“文献标题”,得到的统计结果可能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那些标题虽未直接使用“关键词”及类似词语,但实质上是以“关键词”为写作核心架构的著述,无法被计入检索结果之中;二是我们统计的结果未能区分“关键词”(keyword)、“关键术语”和“关键概念”的不同应用情况。上文已经提到由于“关键词”(keyword)本身的特殊性,我们难以论证直接指涉“关键词”(keyword)的文献是否与雷蒙·威廉斯存在渊源关系,相较而言,有关“关键术语”或“关键概念”的文献的数量变化更能说明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批评”对后世的影响情况。因此,我们尝试借助谷歌书籍词频统计器作一个补充分析。谷歌书籍词频统计器是谷歌公司于2010年12月推出的一款产品,其以超过500万册的数字化谷歌图书(Google Books)为语料库,使用者可以通过输入“关键词”获得按年度显示的词频结果。随着谷歌图书数量的不断增加,语料库也不断扩大,目前可供统计的英语词频检索年限已经由2010年的1800-2000年扩展到了1800-2008年。
    如图三⑥所示,通过谷歌书籍词频统计器考察“关键词”(keywords、keyword)、“关键概念”(key concepts、key concept)和“关键术语”(key terms、key term)原始数据(将“Smoothing”设置为“0”)的词频百分比,直观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如下发展趋势:1970年至2008年,图中①线所代表的出现在著作中的“关键词”“关键概念”“关键术语”的三词总词频于1990年达到一个转折峰值,1990年后保持波动增长态势;图中②线所代表的“关键词”的词频趋势与三词总词频趋势大体一致,且“关键词”的词频占比自1980年后大幅高于③线和④线分别代表的“关键概念”和“关键术语”;“关键概念”和“关键术语”的词频占比接近,“关键概念”比“关键术语”的词频略高,1976年后两词的词频一直保持稳定上升趋势,2005年之后略有下降。总体观之,“关键概念”和“关键术语”在书籍中的出现比率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起即保持上升趋势。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测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批评”在面世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催发了各种样态的“关键词研究”和“关键词写作”。所谓的“关键词研究”和“关键词写作”,是两个指涉范围较仅指涉文学文化研究领域的“关键词批评”更为宽泛的概念:“关键词研究”指包括文学文化研究在内的所有学科聚焦“关键词”展开的学术研究;“关键词写作”则指所有学术研究或非学术写作中的以“关键词”为构架的写作。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的文学文化研究领域涌现出了一批形式多样的“关键词批评”著作:有的直接在书名中出现了“关键词”或“关键概念”等字样,如《文化批评关键词入门》(Arthur Asa Berger.Cultural Criticism:A Primer of Key Concepts,1995)、《批评关键词:文学与文化理论》(Julian Wolfreys.Critical Keywords in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y,2004)、《新关键词:修订的文化与社会的词汇》(Tony Bennett,Lawrence Grossberg and Meaghan Morris,eds.New Keywords:A Revised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2005)等;有的虽然未在书名中直接出现“关键词”,但其著述实质上是以“关键词”为写作架构并具有“关键词批评”特质,如《文学研究批评术语》(Frank Lentricchia and Thomas McLaughlin,eds.Critical Terms for Literary Study,1990)、《文化理论词汇》(Peter Brooker.A Concise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1999)等。其中一些著作所选词目甚多甚广,几乎涵盖了所探讨论领域的方方面面,因其论析相对全面客观往往成为相关学科重要的参考书,具有较强的辞书性。如《当代文学理论术语》(Jeremy Hawthorn.A Glossary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1992)、《霍普金斯文学理论和批评指南》(Michael Groden and Martin Kreiswirth,eds.The Johns Hopkins Guide to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1994)、《哥伦比亚现代文学与文化批评词典》(Joseph Childers and Gary Hentzi,eds.The Columbia Dictionary of Modern Literary and Cultural Criticism,1995)、《文化与批评理论词典》(Michael Pyne,ed.A Dictionary of Cultural and Critical Theory,1996)、《文化理论家辞典》(Ellis Cashmore and Chris Rojek,eds.A Dictionary of Cultural Theorists,1999)等。这其中,一些著作甚至被称为“百科全书”,如《霍普金斯文学理论和批评指南》第二版中译本封底称该书是一本“享誉学界、内容权威的文学理论百科全书”。⑦该书汇集了美国、加拿大等国200多位相关专家进行撰写,收录了240余条文学理论“关键词”条目,内容涵盖了从古希腊至21世纪初世界主要文学理论、思潮、流派及重要人物介绍,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当得起“百科全书”这一美誉。不过,从严格意义上说,它并非真正的百科全书。编者在《前言》中指出,关于文学理论和批评“已经出现了大量辅助性著作”,这些工具书和参考书“对文学批评和理论的论述或者过于简单,或者面面俱到”,而且“并没有为读者提供一种实用的方法,使他们可以确立一个广阔、深刻和相当灵活的语境,直接介入充斥着文学理论和批评的许多困难的定义和复杂的话语”,该书的目的正是为了弥补这些遗憾,并且考虑到读者的需要,“有意压缩了20世纪的内容”,以历史发展为导向选取条目,“条目的大小依据它们在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性而定,而对重要性的判断则是根据今天的认识”。⑧通常,属于工具书范畴的词典类型的百科全书,旨在“供查找和检索知识和信息用的图书”,“一般不以提供系统阅读为目的,而是作为在需要时查考和寻检知识使用的辅助工具”⑨。与此相应,其释义原则应该是标榜客观性和平等性的。《霍普金斯文学理论和批评指南》在这一点上与之不同,选编词条内容时具有明显的主观意图,因而是一部具有“关键词批评”特质的著作。
    除单本著作形式的“关键词批评”之外,西方学术界还出现了影响颇大的与“关键词批评”有关的系列丛书。劳特里奇公司以“一词一书”和“一人一书”的形式分别推出了“批评新成语”系列和“劳特里奇批评思想家”(Routledge Critical Thinkers)系列。前者以单个“关键词”独立成书,后者则聚焦当代批评思想家,主要以一个人物一本书的形式出版,也有围绕一个专题选取几个人物论述成书的形式。
    “批评新成语”系列丛书自1995年开始出版,截止2016年12月已推出了涵盖《寓言》(Jeremy Tambling.Allegory,2009)、《自传》(Linda Anderson.Autobiography,2001)、《文化和超文化》(Francis Mulhern.Culture/Metaculture,2000)等65个“关键词”的著作。⑩该丛书聚焦文学研究的关键议题(key topics),邀请顶尖的文学文化研究者通过“一词一书”的形式,围绕所遴选的“关键词”展开了清晰、生动而深入的论析,尝试为读者提供清晰的术语阐释、术语的正确用法和误用情况,将“关键词”与更广阔的文化表征联系起来。“劳特里奇批评思想家”系列丛书则以批评思想家的原始文本为基础,结合每位思想家所处的历史语境说明为什么他/她被认为是重要的思想家、是什么推动了他/她的研究、他/她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什么人或事影响了他/她思想观点的生成、他/她的思想又影响了哪些人和事以及进一步的阅读的内容等。自2000年至2016年12月,该系列丛书已推出包括《安东尼奥·葛兰西》(Steven Jones.Antonio Gramsci,2006)、《让·鲍德里亚》(Richard J.Lane.Jean Baudrillard,2000)等40位当代重要批评思想家在内的“一人一书”著作。(11)该系列丛书除了上述这种“一人一书”的形式之外,还有围绕某一专题集中论述数位思想家的形式,如《美国小说理论家:亨利·詹姆斯、莱昂内尔·特里林、韦恩·布斯》(Peter Rawlings.American Theorists of the Novel:Henry James,Lionel Trilling,Wayne C.Booth,2006)介绍了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莱昂内尔·特里林(Lionel Trilling)、韦恩·C·布斯(Wayne C.Booth)三位小说理论家,《赛博文化理论家:曼纽尔·卡斯特和堂娜·哈拉维》(David Bell.Cyberculture Theorists:Manuel Castells and Donna Haraway,2007)主要介绍了曼纽尔·卡斯特尔(Manuel Castells)和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
    此外,劳特里奇出版公司还推出了“劳特里奇关键指南”(Routledge Key Guides)丛书,1994年至2016年12月,该系列共有100多部著作问世。其中一些著作反响甚好,多次再版,如《电影研究关键词》(Susan Hayvard.Cinema Studies:Key Concepts,1996,2000,2006,2013)和《交流、文化与传媒研究》(Communication,Cultural and Media Studies)(12)均出版了四个版本,《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Nigel Rappoa and Joanna Overing.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the Key Concepts,2000,2007,2014)出版了三个版本,《文化理论:关键概念》(Andrew Edgar and Peter Sedgwick,eds.Cultural Theory:The Key Concepts)(13)出版了两个版本,显示出蓬勃的学术活力。
    除劳特里奇公司出版了“关键词批评”相关丛书之外,西方还有不少出版社也推出了“关键词”丛书。如美国他者出版社(Other Press)出版了由娜迪亚·塔吉(Nadia Tazi)主编的包括《关键词:真理》(Keywords:Truth,2004)、《关键词:身份》(Keywords:Identity,2004)、《关键词:性别》(Keywords:Gender,2004)、《关键词:经验》(Keywords:Experience,2004)和《关键词:自然》(Keywords:Nature,2005)在内的“关键词系列”(Keywords Series)丛书。该丛书是由国际独立出版联盟(The Alliance of Independent Publishers)筹建的一个计划,汇集了来自欧洲、非洲、阿拉伯世界、美国和中国的学者,选取人类普遍面对的“关键词”进行研究,以展现和理解人类境况。美国纽约大学出版社(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也从2007年开始推出了“关键词”(Keywords)丛书。截止2016年12月,该丛书已出版了《美国文化研究关键词》(Bruce Burgett and Glenn Hendler,eds.Keywords for American Cultural Studies,2007,2014)、《儿童文学关键词》(Philip Nel and Lissa Paul,eds.Keywords for Children's Literature,2011)、《亚裔美国人研究关键词》(Cathy J.Schlund-Vials,Linda Trinh Vo and K.Scott Wong,eds.Keywords for Asian American Studies,2015)、《伤残研究关键词》(Rachel Adams,Benjamin Reiss and David Serlin,eds.Keywords for Disability Studies,2015)和《环境研究关键词》(William Gleason,David Pellow and Joni Adamson,eds.Keywords ror Environmental Studies,2016)。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则自1995年起推出了牛津通识读本“Very Short Introductions”丛书,邀请专家用深入浅出的言说方式将覆盖各学科的理论术语、重要人物乃至学科本身为读者提供相关知识的入门简介并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该丛书形式包括“一词一书”、“数词一书”等,截止2016年12月,已出版了《古典学》(Mary Beard and John Henderson.Classics: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1995)、《文学理论》(Jonathan Culler.Literary Theory: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1997)、《但丁》(Peter Hainsworth and David Robey.Dante: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2015)等500部著作(14)。不论单本的“关键词批评”著作,还是丛书形式的“关键词批评”著作,都通过对所涉及的“关键词”的深入解诠,立体、翔实、细致地展现了相关论域的文化图景,共同推动了“关键词批评”在雷蒙·威廉斯之后的蓬勃发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