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句法语义学 >

评价副词与背景命题——“偏偏”的语义与句法特性(3)


    3.“偏偏”的语义
    说话人使用“偏偏”,是要表示对于本句命题的主观评价,而评价的基础是对于命题所处语境做出的判断。
    3.1 “偏偏”与背景命题
    人们在交际中除了描述周边的事物,还会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看法,或者在描述事物时加上自己的评价。例(14)中“偏偏”所在小句的上文是“青州下面有六个郡,五个郡都有党人”,说话人据此做出一个判断:“平原(应该)也有党人”,与“偏偏”所在的命题形成对立。说话人认定自己是正确的,因此对“平原(会)没有(党人)”的说法表示惊讶、提出质疑。为叙述方便,本文将说话人基于判断得出的命题称为背景命题(background proposition),将“偏偏”所在小句的命题称为“本句命题”(姚瑶、石定栩2015)。
    (14)那官员脸一沉说:“青州下面有六个郡,五个郡都有党人,怎么平原偏偏会没有?”
    例(14)中的背景命题是根据语境推导出来的,但只要说话人使用了“偏偏”,交际双方就都知道存在这样一个命题,与本句命题形成对立。例(15)的本句命题是“他‘不要清闲要重担’”,背景命题是显性出现的“按理说可以在家安享清福了”。例(15)中“按理说”的事情没有发生,说话人用“偏偏”表示对于这种隋况的惊讶。
    (15)已过花甲之年的李广玉,按理说可以在家安享清福了,可他偏偏“不要清闲要重担”,担任了总指挥部的计财部副部长。
    例(16)的本句命题看上去是个动词短语,但实际上是“不了解中国法律的原告”的谓语,推测出来的背景命题“就应该请中国律师”也是动词短语,两个命题其实是转折复句的两个分句,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承前省略掉了。
    (16)更令人不解的是,不了解中国法律的原告,却还偏偏要请同样不懂中国法律、不通中国语言的外国律师来进行诉讼代理。
    例(17)的本句命题是“导演选的是北京最冷的时候来拍这部《西楚霸王》”与之对立的应该是“(最好)拍片的时候天气不冷”。很显然,这里的背景命题是说话人的希望,与上文的“原来一直很怕冷”一脉相承,可以推导出来。
    (17)因为我是南方人,所以原来一直很怕冷。不巧的是,导演偏偏选的是北京最冷的时候来拍这部《西楚霸王》,因此吃了不少苦头。
    例(18)的情况隐蔽一点。从表面上看,“她”有了点空闲,打算尽妻子、母亲的义务,却有人上门谈案子,已经是个完整的故事了。不过,说话人使用了“偏偏”,将“这时候却有人上门来谈案子”变成了本句命题,与之对立的就应该是“这时候最不希望有人来打扰”。这个背景命题在语境里并不突兀,但说话人也可以选择不说出来。
    (18)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好容易有一点空闲,她打算为丈夫和孩子做一顿可口的晚饭,尽一尽作为妻子和母亲的义务,可这时候却偏偏有人找上门来谈案子。
    例(19)(即例(2))的情况比较特别。要和“老天下起了雪”形成对立,最直接的是“老天别下雪”,但从上文可知,说话人并不知道要下雪,只是觉得天气阴沉沉的,心里在祈求“千万别出状况”。本句命题与背景命题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别下雪”的上位概念“别出状况”与“下起了雪”之间的对立。
    (19)眼看该上班了,可老天偏偏下起了雪。
    从本节的分析可以看到,说话人用本句命题描述一个状况,通常是已经实现了的状况,也可以是别人转述的、甚至想象出来的状况。说话人认为这个状况偏离了背景命题,感到惊异,因此用“偏偏”来表示这一评价。背景命题的内容可以归纳为“意”和“料”两种。说话人可以对语境加以判断,得出自己希望出现的状况,也就是但愿如此的“意”;说话人也可以对事态进行推测,推导出应该会出现的结果,这就是理应如此的“料”。无论是“意”还是“料”,都建基于说话人的主观愿望或主观认定的逻辑,并不一定符合客观规律。例(14)-(16)的背景命题属于“料”,而例(17)-(19)的背景命题是“意”。背景命题描述的“事”没有实现,说话人与本句命题进行比较之后,认为“事与意违”或“事与料违”,所以用“偏偏”表明自己对事态的态度与评价。
    3.2 “偏偏”在实际语境中的使用
    说话人使用“偏偏”,是认为“事与意违”或“事与料违”。“意料之中”的事情并不一定是好事,“意料之外”的也不一定是坏事,所以“偏偏”本身其实不褒不贬,不喜不怒。文献中有不少认为“偏偏”表示不满语气的说法(如杨霁楚2007;洪滨滨2012),经常引用(20)为例。这句话的确带有不满的语气,但去掉“偏偏”的(21)依然表示不满。不满语气显然来自这个复句本身,即说话人对“老杨一个人磨磨蹭蹭”表示不满,“偏偏”只是添加了惊讶的意思。
    (20)大伙都准备好了,偏偏老杨一个人磨磨蹭蹭的。
    (21)大伙都准备好了,老杨一个人磨磨蹭蹭的。
    值得注意的是,“偏偏”所在的本句命题以表示负面信息的为多,在本文抽样分析的语料中占54.63%。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人们总是希望出现美好的状况,所以人们的“意”和“料”都以正面的为多。说话人用“偏偏”来表示本句命题属于“事与意违”或“事与料违”,其内容以负面的为主也就很正常了。不过,这是“偏偏”所在小句的意义,不是“偏偏”的意义。
    经常算作“偏偏”性质的还有“表示同类行为中只有一种例外”(如吕叔湘1980/1999;齐沪扬2011)。例(22)是经常引用的句子,认为“偏偏”可用“仅仅、只有”替代,表示牡丹是唯一的例外。问题在于去掉“偏偏”之后的例(23)仍表示只有牡丹是例外。类似的例(24)表示有两个例外,而且拿掉“偏偏”后还表示例外。这类句子其实表示同一集合中两个子集的对立,哪个算惯例,哪个算例外,都是小句意义决定的,与“偏偏”无关。例(25)的例外是大的那个子集,不但可以说,而且也可用“偏偏”来表示诧异。
    (22)公园里的花都开了,偏偏牡丹却迟迟不肯开。
    (23)公园里的花都开了,牡丹却迟迟不肯开。
    (24)公园里的花都开了,偏偏牡丹、芍药却迟迟不肯开。
    (25)连牡丹都开了,偏偏别的花还迟迟不肯开。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