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草画——19世纪广州的城市名片
http://www.newdu.com 2024/11/16 04:11:33 古籍新书报 哲且 参加讨论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程存洁著《十九世纪中国外销通草水彩画研究》荣获2008年度全国文博考古最佳论著。不过对于通草画,大家可能都是第一次听到,这究竟是种画在什么材料上的画,何以那么富有立体感?色彩那么鲜艳?它兴起于何时?又是何时衰落?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何影响?为此作简单介绍。 通草是一种具有多种用途的植物。最初的用途是用来治病,这一点见于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其后演变出的用途是生产人造花。人造花的制作从晋朝起直至今日,如唐《建康实录》、明《警世通言》、清《红楼梦》等书中都曾提到,现在广东、浙江、福建、贵州等地仍在使用这种人造通草花。根据记载,最迟到1825年,人们开始把这种植物树心切成薄薄的切片,代替纸张来作水彩画,以其廉价和上色经久鲜艳,而便于外销。外国人看到这种纸觉得不能理解,由于它又轻又薄、接近半透明,他们就猜测它可能是大米的米浆做成的,所以国际上早期给它的名字是Rice—paper(米纸)。 通草水彩画的兴起,与当年国际市场的需求密切相关。从18世纪起,欧美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在摄影技术尚未发明使用前,来访中国的西方人迫切希望能将自己在东方的所见所闻真实地带回本国,向亲朋好友传递美丽的东方风情,于是,一批广州画匠在西方画家的指引下,将西方绘画原理引入本土画中,创造出了中西合璧式的通草水彩画。 外销通草水彩画描绘的题材极为广泛,反映的社会文化内容极为丰富,可以说民生百态无所不包,如广州市井交易、市井生活风情、港口风情、十三行里的生活情景、各行各业、各阶层人物、动植物、刑法、珠江上航行的各类船只等等。这些题材、写实性很强,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深受当时西方人的喜爱。 通草水彩画19世纪兴起于广州,其原因一方面取决于广州历史上的特殊地位。自秦汉以来,广州一直是南方贸易大港,尤其是广州成为清朝政府特许的“一口通商”时期,东西方文明交流均率先在此地进行。这就使得广州成为一座得风气之先的城市,许多极具西洋色彩的贸易画聚集在广州发展起来;另一方面在历史上,我国人民很早就对通草的性质和功能有深刻的认识。当外国人喜欢这种质地的水彩画时,广州人融会贯通、创作和生产出具有东西合璧风格的通草水彩画。这些通草画尺寸都不大,就和明信片差不多,色彩艳丽,一般是12张内容相关的合订为一套,有个封面。便于携带又价格便宜,于是当时成为对外贸易中一个重要的项目。通草画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摄影术的兴起,另一个是日本浮世绘艺术受到西方青睐。1930年海关税则上已经没有关于通草画的收税,说明已经没有国际市场需求,或者是交易额度小到可以忽略了。今天通草画的整个生产工艺流程在广州已消亡,作者几次深入贵州深山中才找到一位懂切割通草纸片的民间老艺人。 也许有人会批评这些外销画缺乏艺术性和原创性,但是它题材之广泛,对社会生活之描述和反映之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过宫廷画和中国传统文人画,因而成了十分难得的反映19世纪20世纪初广州社会生活和地域文化的珍贵图像资料,极大地补充了中国传统的官修书和文人笔记的文献记载之不足。 本书作为目前国际上第一部对通草水彩画的发展史进行全面研究的专著,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中国绘画发展史和中西交流史的认识,而且还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19世纪中国社会风情。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智龛品物 雅俗共赏
- 下一篇:探寻吕思勉的治学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