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汉语致使结构的句法语义关联——基于宏事件特征的认知实证新探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0:11:33 未知 楚军 袁毅敏 参加讨论
摘 要:传统的“紧密度阶”理论不能准确描述汉语致使结构的句法语义关联特征。汉语致使结构的句法语义关联基本符合“宏事件特征”理论的设想:具有宏事件特征的致使结构语义紧密度高,不具备宏事件特征的致使结构语义紧密度低。不同致使结构的语义紧密度受不同语义参数的影响;在句法语义界面上,各语义参数的活跃度也不同;最后,含轻动词的“使”字句有独特的宏事件特征和句法语义关联特征,为轻动词结构的跨语言对比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汉语致使结构; 宏事件特征; 句法语义关联; 语义紧密度 作者简介:楚军,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句法学、认知叙事学;袁毅敏,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句法学、对比语言学。; 基金: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外语专项“基于语料库和实证研究的现代汉语致使事件语义类型学研究”(项目编号:SC15WY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 引言 致使结构的句法语义关联一直是致使研究的一大热点。一些学者认为致使结构的形式和语义之间存在着某种映射关系,如张继东,等(2019)发现致使谓词中的欺诈类谓词与“intoV-ing致使构式”之间的语义关联度最强。但是在跨语言研究中,各种基于词汇句法模式的相关假设都遇到了困难。Bohnemeyeret al.(2011)发现宏事件特征能够帮助探究不同语言中致使结构的句法语义关联共性。 现代汉语有发达的致使结构系统,其句法、语义和语用研究已取得相当进展,但句法语义关联方面的研究还较少。本文基于认知实证对该问题进行探讨,着重回答两个问题:1)汉语致使结构的语义紧密度受哪些语义参数影响?2)汉语致使结构的句法语义关联是否符合宏事件特征假设? 2. 致使结构句法语义关联的理论问题 致使结构有词汇型、形态型和分析型三种形式,三者的形式紧密度依次降低。Comrie(1981)指出,越接近词汇型一端的结构越适用于表达关系紧密的直接致使,而越接近分析型一端的结构越适用于表达关系疏远的间接致使。Dixon(2000,2012)提出了“紧密度阶”理论:词汇型致使结构的形式和语义紧密度最高,形态型致使结构居中,分析型致使结构最低。 Shibatani&Pardeshi(2002)、黄锦章(2004)则认为,在讨论句法语义紧密度之间的关联之前,应该先提出语义紧密度的测量方法。Bohnemeyeret al.(2011)考察了四种语言,发现不同语言中致使结构的句法语义关联存在个体差异,共性在于是否具备宏事件特征。本文将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探究现代汉语致使结构的句法语义关联特点,验证其是否符合宏事件特征假设。 3. 宏事件特征与致使结构的句法语义关联 宏事件特征讨论事件在句法语义界面打包的紧密程度(Bohnemeyeret al.2007:497):仅含一个动词的单核构式具有宏事件特征,事件中次事件关系紧密,之间不容许插入其它时位算子,如时间副词、时间从句、时态标记等;含多个动词的多核构式不具有宏事件特征,事件中次事件关系松散,之间容许插入其它时位算子。如,例(1a)与例(2a)均表达“Sally打碎了花瓶”这一事件。例(1a)具有宏事件特征,其中“行为”与“结果”次事件关系紧密,如例(1b)所示,它们之间不容许插入其它时间状语;例(2a)不具有宏事件特征,其中“行为”与“结果”次事件关系松散,如例(2b)所示,之间可以插入其它时间状语。 (1)a.Sallybrokethevase. b.*Sallybrokethevaseatseven,butitdidn’tbreakuntilnine. (2)a.Sallyknockedoverthevaseanditbroke. b.Sallyknockedoverthevaseatsevenanditbrokeatnine. Bohnemeyeret al.(2011)考察了埃维语、日语、老挝语和尤卡泰克语中的致使结构。在实证研究中,“介入情况”“接触情况”和“力动态关系”被用来测量致使语义紧密度。“介入情况”指介入致使场景的参与者数目和角色,致使场景中参与者的数目和角色越多,语义紧密度越低。“接触情况”指致事与役事之间是否有直接接触以及行为与结果之间是否有时间间隔,有直接接触、时间间隔场景的语义紧密度高于无直接接触、有时间间隔的场景。“力动态关系”指致事与役事之间“致使”“允准”和“阻止”的力对抗模式,它们的语义紧密度依次降低。 研究发现,受不同词汇句法模式影响,致使结构的句法语义关联存在个体差异性:老挝语中缺乏词汇型致使结构,只能使用分析型致使结构表达语义紧密度最大的场景;日语中缺乏轻动词结构,只能使用“协同”致使结构表达有中间参与者的致使场景。Bohnemeyeret al.(2011:65)认为,宏事件特征是决定致使结构的句法语义关联的关键:只要致使结构具有宏事件特征,其语义紧密度偏高;反之,其语义紧密度偏低。 下面,我们将分析现代汉语致使结构的宏事件特征,测量其语义紧密度,讨论其句法语义关联情况。 4. 现代汉语致使结构的宏事件特征 现代汉语缺乏形态型致使结构,但词汇型和分析型致使结构比较发达(黄锦章2004)。词汇型致使结构主要指使动句,使动句中只含有一个动词,属于单核构式,具有宏事件特征。分析型致使结构主要包括动结式和兼语句。动结式也是单核构式,具有宏事件特征。汉语兼语式包括纯兼语式、操作型兼语式和指示型兼语式三种。纯兼语式主要指“使”字句。“使”字句中的“使”无法单独表达一个完整的致使义,属于“轻动词”范畴。因此“使”字句是单核构式,具有宏事件特征。操作型兼语式一般没有致使意义。指示型兼语式中含多个动词,是多核构式,不具有宏事件特征。我们可以用表1来总结汉语致使结构的宏事件特征。 表1.汉语致使结构的宏事件特征 下一小节中,我们将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考察母语者对汉语致使结构语义紧密度的认识是否与宏事件特征相符。 5. 研究方法 “介入情况”“接触情况”和“力动态关系”是Bohnemeyeret al.(2011)在考查埃维语等四种语言中致使结构的语义紧密度时所使用的三项参数。我们认为其中“力动态关系”并不适用于测量汉语致使结构的语义紧密度,因为三种力动态关系中只有“致使”是本文的考察重点。此外,很多学者认为,致事的“目的性”是观察致使义的重要参数(Talmy1976,1988;De Lancey1984;Schlesinger1989;Caryet al.1995)。因此,我们将用“目的性”替换“力动态关系”,将其与“介入情况”和“接触情况”一起作为测量语义紧密度的三项参数。 5.1 受试 本研究共有328名汉语母语者参加了问卷调查。我们在某高校的图书馆、自习室等场所随机挑选了150名受试参加调查,他们均为在校大学生,其中男性81人,女性69人,平均年龄21.3岁,这部分受试在完成问卷后还接受了访谈。同时,我们发起网上问卷调查,共有178名网友参与,其中男性98名,女性80名,平均年龄38.4岁。 5.2 问卷调查与访谈 根据三项语义参数的不同搭配1,我们整理出6类语义紧密度模式,如表2所示,它们的语义紧密度依次递减。 表2.六类语义紧密度模式 在问卷中,每类模式对应着5个不同的场景。每个场景描述后配有1个自由选项和4个汉语致使结构(使动句、“使”字句、动结式和指示型兼语句)2,每个致使结构中的主语和宾语分别为致使场景中的致事和役事。例如: 铁门太沉,小明推不开。他灵机一动,打开窗户,猛烈的北风一下子吹进来,门开了。 a.小明开了门。 b.小明使门开了。 c.小明打开了门。 d.小明让风吹开了门。 e.以上选项均不合适,我认为最准确的描述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个场景在问卷中乱序分布,要求受试根据对致使场景的理解,选择一个或多个能够对场景进行恰当描述的致使结构。 5.3 数据统计结果 调查共发放问卷328份,收回有效问卷304份。数据经整理和统计,结果显示如表3。 表3.致使结构与语义紧密度不同的场景 如表3所示,汉语使动句可以表示没有中间参与者的致使场景:类型1、类型2、类型3和类型4。动结式只能表达致事直接作用于役事且二者间有直接接触的致使场景:类型1和类型2。“使”字句可以表达致事没有目的性的致使场景:类型2和类型4;同时,“使”动句还可以表达致事与役事间存在中间参与者的致使场景:类型5和类型6。指示型兼语式只能描述致事与役事之间存在中间参与者的致使场景,且致事有目的性:类型5。我们可以用表4来展示它们的语义紧密度特征。 表4.致使结构的语义紧密度特征 我们还注意到,在描述同一类型的致使场景时,受试对“使”字句的使用选择比例不同,例如:在描述类型2的第1、2个场景时,仅有分别为19.1%和28.9%的受试选择使用“使”字句;但是在描述同类型的第3、4、5个场景时,分别有94.7%,84.2%和81.9%的受试选择使用“使”字句。在访谈中,受访者表达出的对各个致使结构的理解认识基本与问卷调查所反映的情况一致。对于“使”字句的比例不稳定的现象,多数受访者表明“有些‘使’字句听起来非常别扭”,因此没有将其选作描述场景的句式。 6. 讨论 问卷调查和访谈表明,动结式的语义紧密度最高,只能表达没有中间参与者且致事与役事之间有直接接触的致使场景;使动句次之,可以表达所有没有中间参与者的致使场景;“使”字句再次之,既可以表达致事没有目的性的致使场景,也可以表达含有中间参与者的致使场景;指示型兼语式的语义紧密度最低,只能表达含有中间参与者的致使场景。 这一观察基本符合宏事件特征的基本假设:具有宏事件特征的致使结构———“使动句”“动结式”和“使”字句,它们的语义紧密度高于不具有宏事件特征的指示型兼语式。研究再次证明,基于词汇句法模式的句法语义关联研究不够严谨。根据Comrie(1981),使动句的语义紧密度应该高于动结式。但实证研究表明,后者的语义紧密度高于前者。我们可以用表5来对照致使结构的宏事件特征与它们句法语义紧密度特点。 表5.致使结构的宏事件特征与句法语义紧密度情况 研究同时显示,现代汉语致使结构的语义紧密度比较复杂。首先,各致使结构的语义紧密度受不同语义参数的影响:使动句(-中间参与者)、动结式(-中间参与者;-时间间隔)、“使”字句(±目的性/±中间参与者)、指示型兼语句(+中间参与者;+目的性)。其次,语义参数在汉语致使结构的句法语义界面的活跃度不同:“±中间参与者”可以影响三个致使结构(“使”字句除外);“±目的性”可以影响两个致使结构(“使”字句和指示型兼语式);“±直接接触/±时间间隔”可以影响一个致使结构(动结式)。第三,“使”字句违反了宏事件特征假设,它既可以表达语义紧密度高的致使场景,也可以表达紧密度低的场景。另外,“使”字句在具体使用中对役事有特殊要求。 除了指示型兼语句,其它致使结构都表现出了特殊的语义紧密度。下面,我们将具体分析动结式、使动句和“使”字句的句法语义关联特征。 6.1 动结式与使动句的句法语义关联特征 动结式强调致事与役事之间没有时间间隔,无论致事的致使行为是否具有目的性,如:例(3a)为致事有目的性的致使场景,例(3b)为致事没有目的性的致使场景,它们均可由动结式表达。如果致事与役事之间有时间间隔,无论致事的行为是否有目的,都不能由动结式表达,如例(4)。 (3)a.小明朝蜡烛使劲吹了一口气,蜡烛熄灭了。(小明吹灭了蜡烛。) b.小明朝油灯使劲吹了一口气,油灯没灭,旁边的蜡烛却灭了。(小明吹灭了蜡烛。) (4)a.小明昨天故意打碎了小李心爱的玻璃画,小李今天早晨发现后,生气得晕了过去。(*小明打碎得小李晕了。) b.小明昨天不小心打碎了小李心爱的玻璃画,小李今天早晨发现后,生气得晕了过去。(*小明打碎得小李晕了。) 使动句的语义紧密度只与致事与役事之间是否存在中间参与者相关,无论致事的行为是否有目的性以及二者间是否存在时间间隔,如例(5)。如果二者间存在中间参与者,即使致事行为有目的性,该致使场景也不能用使动句描述,如例(6)。 (5)a.教练给队员讲课,队员们的球技逐渐提升了。(教练提升了球员的球技。) b.这个外籍教练天天辱骂队员,他轻蔑的态度激发了球员的斗志,球技逐渐提升。(教练提升了球员的球技。) c.小王昨晚偷吃了小李的饼干,小李今天发现后,特别生气。(小王惹怒了小李。) d.小明不小心打翻了饭菜,食堂管理员得知后,非常生气。(小明惹怒了食堂管理员。) (6)海盗头子派了几个海盗在船底凿了几个大洞,船慢慢沉没了。(海盗头子沉了船。) 使动句的语义紧密度低于预期,除了可能的语用和文化因素,我们认为还与其自身的词汇模式特点相关。在词汇型致使结构中,使动词主要表示状态变化,在没有屈折变化的情况下,使动词无法通过词形变化承载“结果”以外的更多语义信息。因此,无论致事的行为是否有目的,行为与结果之间是否有时间间隔,只要致事使役事产生了状态变化,致使场景就可以由汉语使动句表达。在这一方面,汉语与日语和尤卡泰克语不同,在后两种语言中,动词可以通过屈折变化表达不同的语态和配价关系,因此“时间间隔”和“直接接触”等语义因素能够包孕到动词语义当中,供场景描述选择。 6.2“使”字句的句法语义关联 “使”字句是含“轻动词”的致使结构,根据宏事件特征假设,“使”字句具有宏事件特征,可表达语义紧密度高的致使场景。然而,问卷调查和访谈却显示“使”字句的语义紧密度非常独特:既可以描述致事行为没有目的性,且致事与役事间没有中间参与者的高紧密度致使场景,如例(7);也可以描述含有中间参与者,无论致事行为是否具有目的性的低紧密度致使场景,如例(8)。 (7)a.这个外籍教练天天辱骂队员,他轻蔑的态度激发了球员的斗志,球技逐渐提升。(外籍教练使球员的球技提升了。) b.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中东难民的生活境遇,感到十分震惊。(中东难民的境遇使我们震惊。) (8)a.开业现场气氛沉闷,小王打电话请来相声演员助兴,一会儿工夫,大家都活跃了起来。(小王使大家活跃了起来。) b.他们拖欠工资,工人罢工了,两条生产线因此停产。(他们使两条生产线停产了。) “使”字句独特的语义紧密度说明,含轻动词的汉语构式虽然属于单核构式,但是与纯粹的单核构式(只含一个动词,没有轻动词)不同,轻动词在一定意义上模糊了它的宏事件特征。与之相对应的是,语义参数[±目的性]和[±中间参与者]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但不能完全决定其使用场景。因此,轻动词结构的宏事件特征可能需要更多的跨语言比较讨论。 此外,问卷调查和访谈显示,“使”字句不能表达役事为“无生命物体”的致使场景,例如:“*他使灯灭了”,“*他使剩菜热了”。如果将役事替换为有生命的个体,句子的可接受程度将大幅提高,如:“突如其来的好消息使她兴高采烈”“老张的话使小王很难堪”等。前人的研究也已注意到了这一现象。谭景春(1997:187)指出,当役事是无生命的物体时,“使”字句不可接受,熊学亮、梁晓波(2004:93)也提出,用“使”字句表达致使时,“在非魔术、非魔法、非童话或非神话的背景下,一般要求受动者是有生命的物体(最好是有意识的人)”。 “使”字句对役事的要求可能与语用因素相关。在没有中间参与者的致使场景中,使动句和“使”字句真值条件相同,主要差别在于前者比后者更为常用,后者的句法结构比前者冗余。根据Grice(2002)的“合作原则”,人们在选择“多说”或者“少说”时,总是带着“言外之意”。在描述致使场景时,如果人们不选择常用的使动句,转而使用“冗余”的“使”字句时,必然带着言外之意。当场景中的役事是无生命的物体时,在非魔术、非魔法、非童话或非神话的背景下,人们很难想象非常规的复杂致使情况。 7. 结语 本文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了汉语主要致使结构的句法语义关联。较之传统的“紧密度阶”设定,汉语致使结构的句法语义关联更加符合宏事件特征假设:具有宏事件特征的致使结构语义紧密度较高,不具有宏事件特征的致使结构语义紧密低。此外,汉语致使结构的句法语义关联情况比较复杂:不同致使结构的语义紧密度受不同的语义参数影响,各语义参数在句法语义界面的活跃程度也不同。同时,汉语“使”字句特殊的关联特征为轻动词结构的宏事件特征理论提出了新挑战。 参考文献 [1]Bohnemeyer,J.,Enfield,N.,Essegbey,J.,Ibarretxe.I.,Kita,S.,Lǜpke,F.&F.K.Ameka.Principles of event representation in language:The case of motion events[J].Language,2007(3):495-532. [2]Bohnemeyer,J.,Enfield,N.,Essegbey,J.&S.Kita.The macroevent property:The segmentation of causal chains[A].In E.Pederson&J.Bohnemeyer(eds.).Event Representation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43-67. [3]Cary,S.,Hilton,D.,Keil,F.,Morris,M.,Spelke,E.&L.Talmy.Discussion[A].In D.Sperber,D.Premack&A.J.Premack(eds.).Causal Cognition:A Multidisciplinary Debate[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268-308. [4]Comrie,B.Language Universals and Linguistic Typology[M].Oxford:Blackwell,1981. [5]De Lancey,S.Notes on agentivity and causation[J].Studies in Language,1984(8):181-213. [6]Dixon,R.M.W.A typology of causatives:Form,syntax and meaning[A].In R.M.W.Dixon&A.Aikhenvald(eds.).Changing Valency:Case Studies in Transitivity[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1-28. [7]Dixon,R.M.W.Basic Linguistic Theory(Vol.3):Further Grammatical Top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8]Grice,H.P.言辞用法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9]Schlesinger,I.M.Instruments as agents:On the nature of semantic relations[J].Journal of Linguistics,1989(1):189-210. [10]Shibatani,M.&P.Pardeshi.The causative continuum[A].In M.Shibatani(ed.).The Grammar of Causation and Interpersonal Manipulation[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02:85-127. [11]Talmy,L.Semantic causative types[A].In M.Shibatani(ed.).Syntax and Semantics(Vol.6):The Grammar of Causative Constructions[C].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6:43-116. [12]Talmy,L.Force dynamics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J].Cognitive Science,1988(12):49-100. [13]黄锦章.汉语中的使役连续统及其形式紧密度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9):100-106. [14] 谭景春.致使动词及其相关句型[A].《语法研究与探索》[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5]熊学亮,梁晓波.论典型致使结构的英汉表达异同[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2):90-96. [16]张继东,刘恋,刘萍.基于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致使构式”的语言特征研究---以“into V-ing致使构式”为例[J].外语教学,2019(4):34-39. 注释 1三项参数的所有排列组合情况共有8类,但其中2类情况实际并不存在,因为致事与役事间有直接接触时,不可能存在中间参与者。 2有些场景无法由某类致使结构表达,则选项减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