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文化与社会》一书中,威廉斯从语言的变迁入手,通过阐明从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叶40位著名学者的文化观点,对“民主”、“阶级”、“工业”、“艺术”、“文化”这...
内容提要: 电子媒介时代审美范式发生了从“形象”向“拟像”的转型,导致了文学的异变。这种异变主要表现在文学形态从“读”转向了“看”,文学功能从“文学性”转向“娱乐性...
摘 要: 完成文学批评理论化之使命,不仅要成为坚定的文学批评实践者,高度认同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融合发展之必要性,自觉承担如此之重任,还必须超越文学批评传统,克服时代...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北京文艺座谈会讲话体现了总...
摘 要: 马克思、葛兰西、阿尔都塞、福柯、雷蒙德·威廉斯、布尔迪厄等人的“权力”理论促使后现代文论思潮走向泛权力化和泛政治化。后现代文论思潮开启了一个“权力”的新视角...
摘 要: 马克思把关于美的本质探讨转向美的生成,转向艺术、社会、人生,转向感觉和感性的解放,对传统美学进行了形而上学颠倒,推动了20世纪美学的感性解放。马克思的政治经济...
摘 要: 当代文学批评的形态除了蒂博代所说的媒体批评、学者批评、作家批评之外,还存在着“第四种批评”,即作家学者批评。“第四种批评”聚焦文本的艺术性与审美性,并将学...
摘 要: 社会历史批评作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主线,相继经历了政治学批评、经济学批评和身体美学批评三个阶段,并相应凝聚为三种批评范式。经济话语规模化进入当代文学批评场...
一 “文学活动论”提出并阐述了必须把文学研究的逻辑起点转移到“活动”上这一观点。这并非仅仅是变更理论研究的先后次序,而是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的改弦易辙,是从本质主义转...
摘 要: 明代汤显祖为首的临川派与沈璟为首的吴江派戏曲论争,分歧产生于对《牡丹亭》的改编,焦点在主“意趣”与主“音律”的论争,形成“意趣神色”说与主“合律依腔”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