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情感是叙述文本的附加编码。因为叙述文本有纪实性与虚构性的区分,所以附着于其上的情感亦可分为现实情感和虚构情感两类,其区分要点在于情感叙述的对象有无物化的...
内容提要: 民族志文本作为田野经历的呈现载体,在反思时代遭遇了“表述的危机”,继而开辟了“写文化”的诗学路径。民族志“诗学”形态的形成与人类学研究的“阐释学”转向密...
提要: 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的理论品质在于使熟悉的事物以异乎寻常的方式呈现出来。与西方“陌生化”的理论建构相呼应,中国古典诗学中也存在“新奇”诗论。从思维模式角度...
内容提要: 全球化时代如何保持中国文学理论的民族性?这是文化与民族性关系问题的一个局部。涉及这个问题的因素很多,包括中国文学理论的民族性与全球化,现代性话语与传统文...
内容提要: 从谱系学的角度着眼,阿尔都塞关于“症候解读”的创见可以追溯到弗洛伊德和拉康。弗洛伊德是从过失、梦以及神经病的症候之中解读出意义来。拉康借助哲学、心理学和...
内容提要: “诗的正义”(poetic justice)是17世纪后期英国批评家托马斯·赖默创造的一个文学理论术语或文学研究视角,但有两大缺陷:没有处理好道德(正义)法则与审美法则之间的...
摘要: 关注经典、强调传统是“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自主性的策略。“经典热”的产生与人们寻求文化记忆连续性的精神诉求有关。当前的“经典热”呈现“泛经典”趋势,在形态...
作者简介: 许钧,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20世纪是文学批评理论迭出、“主义”盛行的时代,其影响在21世纪的中国还不见消退。学界论批评时,总是离不开“俄国的...
内容提要: 布尔迪厄文化场理论认为,文化生产是资本、习性和场域的交互作用。作为区隔、关系和竞争的社会空间,场域具有能动性、再生产性与动态变迁性。任何特定文化场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