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诗歌本体而言,其蕴藏着的美学价值以及由诸多审美意蕴所能达到的美学意义上的某种包容性与前瞻性,让诗歌在自身(内部)的诗性与人性(社会性)高度融合的创作实践(意念...
内容提要: 区别于“强制阐释”的“公共阐释”,并非是理解文本的单纯技艺,它毋宁本身就是文本与阐释者自身的存在方式,因而仍应归于“哲学解释学”题域。“公共阐释”擎持主...
内容提要: 童庆炳文化诗学话语的核心理念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种呼吁”,其中“审美中心论”既是文化诗学之根,也是其所有诗学活动中的第一存在。“审美中心论”成型...
内容提要: 就知识型而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反映论、审美反映论和文化研究论的理论演进。这种理论演进既是现代以来文学理论学术史传统的内在逻辑使然,也...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文学研究方向明确,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绩。首先,在文学理论热点方面,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和美学理论研究仍居指导地位,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
一 漓江出版社《2017中国年度随笔》之末,有编者徐南铁先生的一篇短跋,其中写道: 随笔是一种奇特却也不免尴尬的文体,至今没有权威的定义,也没有清晰的界定……在我的心目中...
朱国华的《权力的文化逻辑:布迪厄的社会学诗学》出版于2016年12月,书还没上市,他就送我一本。我也不含糊,收到赠书半个多月后,就把这部四十多万字的著作啃完了。记得萨特说...
内容提要: 文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遵循对应性、中介性、层次性和互补性原则有序展开。以此考量“强制阐释”,可以发现其选择方法突出主观目的、否定客观对象,其运行方法...
编者按 对物之物性的解释,贯穿了西方思想史的全过程。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是在由比喻和符号所给出的概念框架视角去描述艺术作品的。尽管在当前中国艺术学理论的研究中,有学者...
内容提要: 一个世纪以来,前卫艺术的一个突出现象是“物”的连续性出场,但是在理论上如何解释,到今天仍然是一个新话题。由于有弗雷德关于“物性凸显”与艺术敌对的著名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