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诗学酝酿于20世纪70年代,21世纪以来发展日益迅猛。彼得·斯托克维尔在《认知诗学导论》中说:随着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和文学批评等认知研究的迅猛发展,认知诗学也获得...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外国文学译介和研究出现了重要变化。之一是市场趋于成熟和稳定,追风和迷信明显消退,这主要归功于“四个自信”和“拿来”的从容,次之是外国文学本身呈...
内容提要:晚清民国盛行之“重拙大”说酝酿于周济等人,端木埰初显成说端倪,王鹏运集为一说,而况周颐始畅其旨。况周颐从接闻此说到确立其在自身词学中的核心地位,经历了三...
内容提要:电子文化以其强大的渗透性,不仅给文学作品的词汇、修辞、语篇、语体都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语言背后的感知方式与思维方式,导致语言思维的弱化...
内容提要 :电子文化以其强大的渗透性,不仅给文学作品的词汇、修辞、语篇、语体都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语言背后的感知方式与思维方式,导致语言思维的弱化...
命名总是包含着某种特定文化的暗示,用一种文字来命名美学,势必会体现着此种文字所携带的文化传统积淀或命名主体的自我建构。中国现代美学是以向中国古代美学挥手告别的姿态...
克罗齐是表现论美学的创始人,这是许多中外学者公认的观点。不过,认为克罗齐一开始就是一个表现论者,却是一种重大的误解。事实上,克罗齐的美学思想经历了一个内在的发展和...
内容提要:柄谷行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所写的文艺评论,与日本战后的文艺批评传统和社会状况密切相关。通过柄谷行人这一时期所关注的“自然”、“对幻想”等概念,可以看到...
内容提要:文本存在“公”“私”之别,在以皇帝为顶点的权力统制下的中国文学史中,文本编入文集,意味着从私人领域走向公共领域,这一过程或多或少地受到皇帝权力制约。书简...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时间里,对中国文论的反思曾经引发过一些热烈的讨论,比如20世纪90年代的文论“失语症”,21世纪以来的“强制阐释论”等。在“失语”与“强制阐释论”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