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审美生活”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与其它生活形态一样,具有一般“生活”的“构成特性”——“主客不分”,其在“时间性”上的体现是主客之间的“始终—指向”关系...
【内容提要】 在众多的宋词作品中,以“忘却”的方式传达某种心理感受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忘却”并非真正地对对象产生了实在的陌生感,而是一种情感需要或艺术的处理手段...
【内容提要】 20世纪针对山水画史“南北宗”的研究,就学术观念和研究方法而论,大致可分为两个重要时期:30年代的史学辨伪研究和80年代的美学风格阐释研究。这种分化现象的存在...
作者简介: 杜书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我看美学“三国” 问:20世纪50—60年代,在国内展开了一场美学大讨论。那么,这场讨论主要是在哪几派中进行的...
【内容提要】 在当代诗歌史上,顾工和顾城这对诗人父子,一个作为特定时代的“标准诗人”,一个作为别开一代诗风的主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被视为当代诗歌前后两个三十年的代...
内容提要: 深层审美心理对于人类关于艺术本质的认识具有深刻的影响。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的审美无意识,审美潜意识使得人们逐步认识到艺术的审美意识...
【内容提要】 把“社会历史批评”或“美学和历史的批评”界定为马克思文艺批评的方法,是不确当的。从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和批评实践来看,他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本质特征,应是基于...
【内容提要】 吕澂先生是我国杰出的现代佛学家,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他主要致力于美学写作。从《美术革命》(1919)到《美学浅议》(1923),吕澂发表了一系列著述,这些著述...
内容提要: 在海德格尔看来,荷尔德林为虚无主义和无家可归的境况提供了元伦理居住的可能性。通过对荷尔德林的阐释,海德格尔意在寻找元伦理居住的法则。首先是命运的本质法则...
【内容提要】 研究中国审美形态,对于发现中国审美文化的识别标志,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美学,摆脱西方审美形态和西方美学的制约,进而弘扬中华文化传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