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文学作为艺术的一种形态,它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美。然而在中国古代,美并不是文学必不可少的特征,而只是文学下属的一种子概念或者说文体概念的特征。这就意味着,...
【内容提要】 王国维的“隔与不隔”说源于叔本华对概念与直观的区分,源于近代西方美学感性与理性二元对立的思想传统,它与中国古代诗学“赋、比、兴”的批评范式是错位和矛盾...
【内容提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学术思想的不断解放,苏俄文艺符号学在文学、语言学、哲学、符号学等领域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并出现了一个“中国化”...
【内容提要】 “人民”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核心概念,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民”是基于阶级又超越阶级的联合体,“人民优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
【内容提要】 把“社会历史批评”或“美学和历史的批评”界定为马克思文艺批评的方法,是不确当的。从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和批评实践来看,他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本质特征,应是基于...
作者简介: 姚文放,扬州大学文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表征性解释”的释义 所谓“表征性解释”(symptomatic interpretation),是乔纳森·卡勒在《文学理论》一书中讨论文学研究与...
【作者简介】 宋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美学原典的文本学解读”负责人、辽宁大学教授。 近年来,“文本学解读”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研究的一种新路径。这里所说的“文本...
【内容提要】 东汉末年士人活动与魏晋文学批评形成有着直接的联系,当时的士人受党锢之祸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政治与人生立场,清议风气与批评意识的活跃,促进了汉魏之际文学...
【内容提要】 江西诗派几乎改变了中国美学中的艺术传统。本来,单纯的艺术因素在中国诗歌中并不占据首要位置,但由于黄庭坚等人以“点铁成金”为纲领的江西诗论的影响,宋代之...
【内容提要】 鲍德里亚秉持原始主义和精英主义的美学价值取向,因此,他对当代西方城市(与建筑)和空间作出了“过度”(excess)和“不及”的“病理”诊断。所谓“过度”,是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