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塞尔在那篇著名论文《虚构话语的逻辑地位》中对虚构这种以言行事类型作了相当精彩透彻的分析,对文学与虚构的复杂关系提出了一些建议性的见解。从其所见来看,虽...
编者按: 《新文艺理论体系论》是王锺陵先生费时十五年撰写的篇幅达四百五十万字的巨著《二十世纪中西文论史》的结语,除引论与尾声外,计分六编。本刊征得王锺陵先生同意,特...
摘要: 近年来文论界在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联结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从人性说、伦理说、美学说三个角度揭示了两者的关联性。不过,这是一种着眼于内容的、没有充分关涉文学审美...
【内容提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当代文学理论知识生产发生了较大的调整,其研究对象、研究者的身份认同、研究的价值取向等都发生了变化,继而向“大文学理论”转型,表现出与...
【内容提要】 形而上学传统将语言视为传达所思之物的工具,因此对于文学的理解,也只能局限于再现论与表现论之中。梅洛-庞蒂从言语的独立性出发,探究了文学对于语言含混多义...
【内容提要】 文艺的“公转”和“自转”相统一思想是马克思文艺观的重要体现,是唯物辩证法在文艺观上的实际运用。“公转”和“自转”相统一思想在经典作家的批评实践中有着较...
摘要: 文学作为观念的艺术,既是形式的,又是有内容的;既是自律的,又是他律的;既是独立自足的,又是有社会联系的。在处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上,应该既反对“文艺即政治”的...
【内容提要】 在解构批评看来,不存在什么超验的文学本质,文学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比其他语言更直接地呈现为修辞性语言。文学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一是对语言的创造性使用;二是文...
【内容提要】 理论的名称和意义在20世纪发生了一系列的转换和演变,由此引发了人文学者对文学理论研究的反思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的文学理论研究呈现出多元化、批判性...
【内容提要】修辞是耶鲁学派文本理论的出发点,这一点往往被研究者忽视。耶鲁学派强调文本的修辞本性以消解形而上学的干扰,突出文本“自我解构”的修辞游戏以促成意义的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