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随着“作者之死”、“人之死”或“主体性衰落”等观念的流播,在思想和文学艺术领域,语言、符号、结构等业已取代作者、人、主体的位置,当代诗学似乎也接受了“...
“线”与“生成”是德勒兹文学创作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阐发,德勒兹将文学创作的目标与意义定位在一种非个人化、非主体性的生命力量之上。这种生命力量...
【内容提要】 本世纪初,受英国文化学家雷蒙·威廉斯的影响,国内学界兴起“关键词”热,以“关键词”为关键词的论文、著作和丛书时有发表和出版。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关...
摘要: 近三十年来,中国当代学者对于佛教与文学的关系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大致看来,这些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佛教与文学理论的关系,研究佛教与文学题材、主题、...
【内容提要】 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在其精神表征的现象学维度上呈现出了一种技术掌控而人文去势的特征。在技术掌控上表现为技术赋型、比特叙事和超文本兴起的,在人文去势上则...
【内容提要】 文学的科学化诉求引发了划分文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的冲动。在文论史上,理论家们曾尝试区分日常语言与文学语言、标准语与诗语言及科学语言与诗语言的差异。这些区...
摘要: 佛教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深远凝重。佛教的心性学说促进了中国美学对艺术家主体作用的探索,进一步强化了中国美学的主体性意识;佛教的“顿悟”说进一步加强了中国美学的直...
【内容提要】 文学本体问题被“实践本体论”者引入到“读者”一维,和文学批评、文学接受发生了重要关联。但通过对在哲学上对“本体”问题的探究,应该看到,对文学本体问题的...
一 中国古代审美理论是植根于现实艺术创作的土壤之中,是直接对艺术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而发展起来的。但是,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它必然要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必然要以一定的哲...
内容提要: 佛教对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嬗变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在魏晋时期促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精神的转型。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佛教心性理论激发了魏晋文人具有审美创造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