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20世纪初,“文艺”这个来自翻译的外来新词开始被中国接受,但其含义是模棱两可的、含混的,甚至有时是矛盾的。文艺学除了定义的混乱外,也不符合国家颁布的学科分...
内容提要: 本文探讨了古希腊以来西方作者概念的发展演变,对古代的代言人观念、文艺复兴时期的怀疑论、浪漫主义的天才作者、19世纪的面具观念、20世纪的非个人化诗学、结构主...
内容提要: 汉语文学叙事中的“史传传统”与西方文学的写实传统在起源语境与理论旨趣上存在很大差异。受史学“实录”原则影响,汉语文学谈论的真实,指的是所记之人与所叙之事...
内容提要: 文学与时间密切相关,可以说,时间意识变化往往会促成文学形态,乃至文学整体的变革。时间的历史化,是时间在小说中真正出场并获得应有地位和实质性意义的决定性因...
内容提要: 在消费社会,文学日常生活叙事及其随之而来的批评语,其批评性思想还只是启蒙话语、人道主义话语的某种延续,其中寄存着某种理论蓝图,而很少把消费社会和它的新产...
内容提要: 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生产,是我们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前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总体上是属于非职业性的文艺理论生产,它具有三个特点,...
内容提要: “文言”具有礼仪和文学双重属性。一方面,“文言”运用于礼仪场景,成为体现人的身份、地位、等级、精神和修养的象征性符号,成为“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
内容提要: 在这篇访谈中,美国著名叙事学家戴维·赫尔曼教授就“后经典叙事学”的提出语境、后经典叙事学多重分支之间的相互关系、“故事世界”的理念与研究方法、当代叙事理...
内容提要: 新时期以来,我国文艺理论界在译介、引进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其错综复杂的多重影响,这种影响总体上可以概括为积极、正面和消极、负面两个方面...
内容提要: 费瑟斯通的《消费主义与后现代文化》是当代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所依赖的西方理论后援的一个主要资源。但因为种种原因,个中存在一些误解。费瑟斯通分日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