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勒热纳的“自传空间”和杜克的“空间自传”长期被评论界忽视。本文从这两个概念出发,指出两者虽使用不同表述,但阐述的只是自传空间性的两个方面。在对两个概念进行批...
摘要: "写作"作为文学中必不可少的中介因素,自始至终占据着重要地位,萨特与罗兰·巴特就此提出过各自不同的观点。前者以"介入"为口号提出以"自由"为目的的写作观,后者以语言和风...
摘要: 本文从符号学诗学角度,引入"语象"概念,并重新审视传统诗学概念"意象",澄清了诗学中的语言、语象和意象三者的关系。语象与意象之别在于语言的符号化对象之不同,语象在符号...
摘要: 在巴赫金命运多舛的学术生涯里,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是他对语言问题的思考。从20世纪20年代写作《话语创作美学方法论问题》《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等著作开始到晚年完成...
摘要: 本文以罗兰·巴尔特的中国书写为读解对象,搬演发端自索绪尔,历经叶姆斯列夫、格雷马斯与本维尼斯特等人的发展,以语言学为研究模型的符号学的一支——话语符号学的方法论...
摘要: 莱柯夫的隐喻理论影响深远,他将隐喻界定为"想象理性"的观点对理解诗歌尤其有着重要意义。但其内在困难亦十分明显。虽然他细致分析了诗歌隐喻的种种手法及其概念结构,但...
摘要: 美国后现代文学批评家伊哈布·哈桑被称为"后现代主义之父",他把对后现代的研究逐渐从文学领域扩大到文化领域。他认为,我们应当超越现代主义,需要一种多元性的批评方式,以...
摘要: 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几乎把文学性问题的研究拖入了无解的思辨之中。实际上,文学作品的构成包涵了诸如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社会、心理以及自然科学等这些非文学的...
摘要: 马尔克·纳乌莫维奇·利波维茨基(1964-)是当代最为活跃的俄罗斯文学评论家和文化学者之一,曾任教于乌拉尔大学,现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他是最早研究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思...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新表述,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史上的里程碑。《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