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至于人与自然界、神的交往均不属于人际交往。按照交往过程中交往对象是否直接展现在交往主体面前,即它是否被主体所直观,可以把交往分成两...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41期独家报道“美学中国与世界”文章之一。 中国美学的理论基础在于将变易和不易综合在一起的宇宙论。而这一理论基础在《周易》中获得恰当表达。...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41期独家报道“美学中国与世界”文章之一。 从西方现代绘画到后现代艺术,最根本的区别是审美标准的转变:现代绘画主要以视觉上“好看”、“漂亮...
20世纪70年代以来,审美人类学作为一门有意识地朝跨学科方向迈进的新兴学科逐步形成并有了一定发展。研究者借助人类学研究方法,确立了新的研究方向——艺术、美学、非西方族群...
如果说,文学的本质是一个形而上的理论问题,那我们不妨从文学的阅读开始进入这个问题。阅读文学作品的亲身体验,会让我们对文学的本质有所领悟。读一本让自己痴迷和狂热的小...
对图像的阐释其实是对其文化意义或思想性的一种探寻过程。意义是具体的,与其生成语境密不可分,这是解读图像意义的前提。 情境性是阐释首要条件 客观地讲,图像阐释的规约性...
一门学科的形成是精神发展内在逻辑、现实需求呼唤、相邻学科促进、杰出学人努力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化美学也不例外。 文化美学是把人类的生存方式作为审美对象的学科...
诗歌走到今天,表现手法日益多元,这是好事。好在何处?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诗的无限的丰富性。尤其是在中国文学转型期,诗歌的创新和探索在文学领域中起到了先锋和促进作用。...
关于诗与时代的关系,这的确是一个老话题了,在许多人看来,“至今已觉不新鲜”。但老调必须重弹,目的是寻找其在今天应有什么新意。为促进当代诗歌的健康发展,对诗歌理论的...
文艺批评作为文化工作的一部分,对于文学艺术的创作和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要充分发挥文艺批评对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实践的指导作用,就必须下大力气提高文艺批评家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