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理论”/“文本理论”, 可谓文学理论中基础性与前沿性兼备的轴心理论。以埃科、巴赫金、洛特曼、克里斯特瓦、巴尔特、伊瑟尔、热奈特等名家的文学作品观/文学文本观为基石...
自从西方经典叙事学著作译介到本土以来,中国的叙事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方面相关理论专著大量面世,相关叙事研究论文大量发表,据不完全统计,最近10年在中国知网上发...
摘 要: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的外国文论引介参与了中国当代文论建设,影响了“主体性”理论的形成,引发了创作个性的探讨,形成了“接受美学” 移植、 阐释、 运用的热潮,强化了文...
— 。 关于文人与市场,本雅明大约九十多年前有关波德莱尔的一番描写,可能会立即闪人我们的记忆:“波德莱尔明白文人的真实处境:他们像游手好闲之徒一样逛进市场,似乎只为...
摘要: 自从文学治疗作为一个专门课题被学界提出以来,它的研究重心集中于文学的心理学功能,以及从治疗角度来解读文学文本。本研究认为,文学治疗在跨文化医学的交流中可以并且应...
从特定意义上来讲,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实际上是一种经典诠释的学术过程。在研究过程中,无论是对于文论史之梳理和描述,还是对于具体的文学观念或者概念、范畴的内涵意蕴之分析...
摘要: 杭约赫在其重要的长诗《复活的土地》中,有意地模仿艾略特对现代城市生活的一些写法,尤其是那些表现物的压迫性、主动性和人的被动性、脆弱性的隐喻,成功地展现出城市对人...
魏晋之际,在士大夫文人中间,出现了一股任性放达、轻时傲物的风气。这种风气在被受时人推崇的“竹林七贤”那里得到了典型的体现,因此人们便称之为“竹林风气”,而其中又尤...
摘要: 本文以米歇尔·福柯1983年发表的《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一文为解读对象,试图说明对福柯而言“形式主义”的觉醒是20世纪知识界非常重要的具有翻转意义的事件,在此基础...
《易传·系辞下》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周易》是一部“象”书,“易象”是其核心。“易象”的特点是通过描绘具体事物,构成种种形象逼真的“象”,以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