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作家安妮·埃尔诺的小说(或许称之为小说并不精准)看似简单——它摒弃了大众认知中所谓的文学性的浮华表面,不再玩弄精巧繁复令人眼花缭乱的结构(一望即知是刻意的人为...
写作本书是因为我坚信,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传统正面临被忽视的危险。某种程度上,在学术界,甚至更广泛的文学界也是如此。如果说今天很多学文学的学生不太熟悉I.A.理查兹(I....
7月中旬米兰·昆德拉逝世,在众多的悼念中,我想起了他的经典之问:“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小说?”带着好奇心,我重温了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当然有收获,但毕竟是数十年前...
博尔赫斯在晚年写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年秋天,时间长河里的一个秋天”,神道教的神道们召开集会,他们对人类发明的种种“可能永远结束历史”的危险之物忧心忡忡,于是商议“...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众声喧哗的时代让诗人们陷入了混乱不堪的诗歌评价体系,一类诗歌强调审美功能,要求诗人专注于纯艺术和发展绝对美,另一类诗歌强调现实功能,要求诗人的作...
德国浪漫派代表人物E.T.A.霍夫曼(1776-1822)是一位“多面手”:他不仅是著名小说家、剧作家,也是画家、男高音歌唱家和乐队指挥。照托马斯·曼的看法,霍夫曼堪称十九世纪唯一具...
美国文学批评家利奥纳尔·特里林在《弗洛伊德和文学》(“Freud and Literature”)中指出,欧洲从18世纪甚至17世纪就开始思考儿童、妇女、农民和野蛮人的问题。人们发现,这些人精神...
1896年,年仅25岁的普鲁斯特出版了一部名为《欢乐与时日》的集子,收录了他在1892年至1895年间创作的一些短篇小说、随笔和诗歌。首版收录了著名作家阿纳托尔·法朗士为其专门撰写、...
关键词: 《斯通纳》 斯通纳来到我们中间,距离《斯通纳》这本书的诞生已有五十余年了。五十年,足够沧海几次化作桑田,人间一换再换。斯通纳活着的时候就知者寥寥,死后更是...
我一直记得博尔赫斯的一个非常迷人的说法:“无论是仙女的故事,还是民间传说,甚至于人们常常听到的不入流的故事,往往都是很动人的,因为随着人们不断地在口头上流传,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