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沙家浜》(《江南》2003年第1期)面世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争议,甚至成了近年来不太多见的文学/文化事件。在这种争议中,我们倒是看到了作者的自我辩护之词(他说...
《原道》是《文心雕龙》一书首篇,它跟下面的《征圣》、《正纬》和《辩骚》四篇,构成刘勰自己所说的作为总纲的“文之枢纽”。刘勰在《原道》这篇文章里主要是要确立自己的文...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中“风骨”的概念,从文学批评理论的角度看,为刘勰首创。这一概念既总结了汉魏以来文学的发展的经验,特别是“建安风骨”创造的艺术经验,同时又直...
胡风(1902—1985),原名张光人,湖北省蕲春县人。1920年考入武昌启黄中学。1925年他是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学高中学生,开始阅读“五四”革命文学作品,受革命思想的影响,并于同年...
在众多的学术著作中,新近出版的四卷五本《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无疑是一项重大的学术工程,一部学术质量较高的、具有一定开拓性的、整体性的、观念新颖的、不可多得的...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主要是辨明诗的古典意义,叙述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从远古到齐宋时期),同时对中国古代四言诗与五言诗的发展过程以及不同的文体特点作了描述和评...
中国当代的一些作家似乎有一种“诺贝尔文学奖”情结。我不认为有此“情结”有什么不好。问题在我们要反省我们自己的创作,何以不能出现真正震撼人心的有巨大艺术魅力的作品。...
刘勰的《文心雕龙·情采》篇的关键词是“情”与“采”两个字。长期以来,一般的论者研究《情采》篇也就在“情”与“采”的主从关系上做文章。如较有代表性的是黄侃的《文心雕...
摘要:“符号”已经是日常用词,“符号学”也日益成为显学,但是一百二十年的世界符号学运动,始终没有给出这两个术语有效的基本定义,以至于其用法经常陷于混乱。本文试图把...
我准备讲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是审美?或者说什么是人的审美活动?第二,实现人的审美活动需要什么条件?第三,为什么说审美是人生的节日?或者说在何种意义上说,审美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