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文化时评 >

文艺需要人民,自嗨出不了精品

http://www.newdu.com 2024-01-04 文汇报 邵岭 参加讨论

    

 关注当下文艺生产的人,不免会生出这样的疑惑:为什么一些文艺作品离观众越来越远?

有些作品似乎只存在于各类奖项的申报、入围和获奖名单里,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却是全然地陌生,要么之前连听都没听说过,对于好不好更是无从论起;要么看到获奖消息之后想要一睹真容,却发现几乎查不到任何演出消息。

有些作品似乎只存在于各路明星粉丝的刷屏和各家平台的收视数据里,全方位无死角展现某些偶像那“仅粉丝可见”的演技,普通观众若是出于好奇心点开,很快就会被“生人勿近”或“不带你玩”的气质劝退。

有些作品似乎只存在于部分媒体报道和专家评论里,比如画家筹点资金,找一处场地,约几个圈里的朋友捧捧场吆喝一番,就算办了个“大展”;作家出版了新作,各地跑一圈宣传,再办个研讨会,圈内好评KPI便可达成。

之所以会远离观众,究其原因,是创作的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出现了偏差。一些作品为奖项创作,为粉丝创作,为流量创作,为个人的声名和利益创作,独独忘记了“以人民为中心”这个文艺创作的初心,在“为了谁”的问题上迷失了方向。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以人民为中心,意味着创作者首先要真正了解人民需要什么样的文艺。作家王愿坚曾经说过:“永远不要中断和你描写对象的联系,要永远生活在你所描写的对象之中。”然而现在的情况是,一些创作者在功成名就之后就离开了普通人的生活,无法了解普通人的感受,无法讲述普通人的故事;一些创作者不愿意沉下心来去扎根生活,面对自己不熟悉的题材,找个地方象征性地参观一圈,再和当地百姓座谈半天,就以为掌握了一手的素材。有段时间,一批现实题材作品被观众评价为“明明是感动中国的真人真事,搬上舞台之后反而显得虚假”,就是这种走马观花式下基层的结果。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人民也是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作品好不好,最终还是要在台上演出、在展馆展出,接受观众的检验。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得到观众的认可和称赞,应该是文艺创作者至高的荣光。这并不是说奖项不重要,而是评奖标准也要更突出以实际效果为先。事实上,从2015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出台措施,压缩了60%以上的文艺类奖项,对于参评作品提出了演出数量的要求,同时还从机制上对获奖作品的后续演出情况进行跟踪,正是为了促使评奖更好地调动文艺工作者为人民服务的积极性。但是一些创作者和创作单位却依旧有着以获奖为目的的创作惯性,要么在选题之初就从类型、题材等方面揣摩“中奖率”,却不愿意在艺术上精打细磨;要么在获奖之后就刀枪入库束之高阁,以为大功告成。

社会是多元的,人民需要、人民满意的作品,也应当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但绝不能一说多元就丢了主导,或是打着“人民需要”的幌子行媚俗取巧、流量套现之实。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克服困难、生生不息,靠的是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提供的强大精神支撑。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我们,需要怎样的“根”与“魂”?这是每个文艺创作者、文化经营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牢记“为了谁”,文艺创作才能正本清源,才能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为什么有些作品离观众越来越远?归根结底,是有些创作者离人民越来越远。然而,文艺需要人民,自嗨出不了精品,远离了观众的作品和创作者,最终也将被观众抛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