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阎晶明:犀利冷峻不是鲁迅的全部,他也有温暖宽厚的一面

http://www.newdu.com 2022-11-09 国学网 舒晋瑜 参加讨论

    《这样的鲁迅》。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21年9月,定价:45.00元
    阎晶明,著名评论家、鲁迅研究专家。现为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曾任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
    “鲁迅的一生是完整的,这种完整性是指,文学家鲁迅无可替代的经典地位,决定了对鲁迅的研究广泛深入,他的人生历程,包括出生前的家族情况,出生后的种种变化,都以不同的方式为世人所熟知。”阎晶明说,完整的鲁迅人生是自己要努力去勾勒的,但他并不想写成一本简缩版的鲁迅传记。
    在新作《这样的鲁迅》中,他选择那些亲切的、生动的,或让人莞尔的鲁迅故事,从而让鲁迅形象离我们更近,更能理解鲁迅,走近鲁迅,而不是被印象中的几个概念将认识固化。
    《这样的鲁迅》既是一本鲁迅的传记,又是一本鲁迅文学的导读本。本书以追随鲁迅的脚步的方式,以绍兴、南京、仙台、北京、厦门、广州、上海等城市为轴线,通过丰富生动的鲁迅故事和深入浅出的作品赏读,为青少年读者呈现了一个温暖与深刻并存,丰富、全面、立体的鲁迅形象。在展现鲁迅文学创作巨大成就的同时,凸显这位伟大作家一生的求索,同时对现行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做了个人分析,努力把鲁迅研究界的成果,以及作家个人对作品人物、故事、主题的分析表达出来,以求为青少年朋友拓展理解思路,加深对鲁迅思想和艺术的理解。
    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鲁迅形象。但鲁迅形象有其基本面貌,鲁迅思想在复杂中有坚持,鲁迅故事不乏有趣好玩,但更有启示教益意义。针对在网络上、手机里对鲁迅的种种碎片式的说法,阎晶明努力依靠学术界的研究资源,站在新时代方位,面向广大青少年朋友,做一次为鲁迅“塑形”的工作。“我的写作不过是自己的一次尝试,但我相信这样的工作需要去做,也相信会有更多的人会去做并且做得更好。”阎晶明说。
    1
    中华读书报:我原以为是从您之前关于鲁迅的著作里摘编的,但是看完之后,这是一部全新的著作,可以想见您的创作态度认真严谨,甚至是庄重的。写鲁迅,尤其是为孩子们写“这样的鲁迅”,您的创作态度是不是也更为审慎?
    阎晶明:为青少年朋友写鲁迅,或者说讲鲁迅的故事,是我越来越感觉到需要做的一项工作,也逐渐变成了一个想付诸行动的愿望。就我自己这几年对鲁迅的解读来说,比起专业的学术研究,似乎更倾向于做社会普及工作。我追求的一点就是,既不要过度神化鲁迅,但也不能把他拉低到凡夫俗子的层面。在那个层面,似乎只有有趣的、好玩的、八卦的故事才是对鲁迅的新的解读。
    的确,鲁迅的那些伟大的创作,都与他在社会实践当中的许多的交往和活动有关,甚至也与他个人的生活以及生活习惯包括一些嗜好相关,那么这二者之间是有着怎样的内在的关联? 这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也就是要找出大中有小,更要从小中见大。
    中华读书报:读者是青少年,您在写作中会有何不同的侧重? 您希望为他们展现怎样的鲁迅?
    阎晶明:首先我想,通过这些故事破除一个固有的,尤其是在一些青少年朋友当中固有的鲁迅形象,那就是说,鲁迅就是一个横眉冷对、须发直立,用笔批判一个都不宽恕的形象。事实上,鲁迅身上有很温暖的一面。尤其是对青年,对自己的亲人、朋友,他对这些人的帮助、支持,他对他们言行上的体谅、宽容,都有很多例子可以来证明。
    当然,我在写作过程中也始终保持一种警惕,不能因为强调鲁迅温暖的、宽厚的一面,就去刻意或客观上造成减低、消解鲁迅作为战士战斗的一面。这本书的第三章标题就是:“在北京:战斗正未有穷期”。
    鲁迅可以说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爱和憎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两个方面,就像他自己所描述的性格一样,是“火的冰”。外表冰冷,内里其实始终燃烧着热情、充满了激情。他自己也经常这样表达。“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些表述其实都是冷和热的对比,而表达的又是一种多重的感情和理念,非常见鲁迅性格。我希望青少年朋友读到的就是这样一种多重组合下的立体的、丰富的、可感的鲁迅形象。
    这不是一本关于鲁迅的传记,因为讲述在一定程度上是跳跃式的,按照主题需要来做的。当然事实上也写了鲁迅这一生的人生轨迹。希望通过这种梳理和讲述,对于认识鲁迅形象、解读鲁迅作品、理解鲁迅思想能够有所帮助。
    我们今天所说的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鲁迅都曾经工作生活过,今天的沿海开放城市如厦门他也待过,出国留学也有过。但鲁迅对于世俗生活中的繁华盛景并没有多高的兴趣,所以我这个时候在最一开始的引言里就写到了,鲁迅的一生是求索的一生。他认为一个人不要把精力和好时光都打发到旅行、看好风景上面去,看过春天的景色,还要看秋天的,桃花谢了,还要看桂花,那么一年到头都是去玩乐的话,你就没有时间做事情。
    可是鲁迅又不断地迁徙。可以说,他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漂泊者。他的生活很难安定,更谈不上安逸,他的内心也很难安宁。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他的追求都决定了这一点。他要求索光明,求索真理,求索一种他真正要的人生。至于说生活在哪里,其实有时候对他来说既重要也没有那么重要,不管他待的是北京、上海,还是广州、厦门,他都没有怎么去那些公园或者好山好水游玩。他真正需要的是一张用来创作的书桌。我觉得这也是我们需要真正认识的鲁迅。
    2
    中华读书报:作品的结构是非常用心的,有很多知识点,让我们更丰富、更多面地了解作品外的鲁迅。在此之前,您是有意调查了解了文学课本中的鲁迅作品吗?
    阎晶明:中学语言教材里的鲁迅作品,应该说是经过审慎的选择存在下来的。如何理解这些作品,学校的老师有适合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法。我没有改变这些解答的想法,但也努力打开理解的思路,拓展理解的空间,通过相关作品的解读,更深入地理解鲁迅的情感世界和深邃思想。
    比如散文《藤野先生》,无疑是师生情的典范之作。但了解一个历史细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篇散文的内涵。鲁迅逝世后不久,远在日本的藤野通过翻译读到了《藤野先生》,他很惊讶自己的中国学生成了世界文豪,同样很惊讶鲁迅居然把自己当作恩师。他甚至都不记得自己曾经赠送过鲁迅一张照片,两人对多个细节的回忆和记述也多有出入。
    需要讨论的是,同样的一段交往史,为什么在一方属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而另一方却淡漠疏冷,一片茫然。除了性格的原因外,青年鲁迅学医的动机、弃医从文的选择,都与他唯一的中国学生身份,一切遭遇和决定都不是出于个人喜好和前程的考虑,而是为中国的前途,为解救国民于水火之中的强烈愿望有关,所以任何一点小事,都会在内心产生巨大的触动。而这一切对藤野来说,不但在当时不会产生同等感应,事隔多年仍然无法理解。
    学生如果对这一背景有所了解,一个“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青年鲁迅形象,就会从一篇表达师生情的散文中跃然而生。对其他一些课文,如鲁迅的小说《故乡》、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都从我个人了解的创作背景基础上做出适度的分析和延伸。
    3
    中华读书报:您在青少年时期所学的鲁迅作品和现在有区别吗?您那个时期对鲁迅的理解是怎样的? 有疑惑吗? 现在作为学者来为当下的青少年写鲁迅,是否也在解答自己当年的某些困惑?
    阎晶明:我自己的青少年时期,那是一个很遥远的事情了,而且也谈不上有对鲁迅的认识包括认识当中的困惑。最近这二十年来,越是传媒发达,信息密集,鲁迅形象不但没有淡出,却经常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在传播过程当中,又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说法,很多人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惜改变对鲁迅的准确印象,甚至编创很多并不存在的鲁迅故事和言论。我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要努力在保持可读性的同时,能讲述既生动又可信的鲁迅故事,并且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题,那就是鲁迅作为一名终生都在苦苦求索的人,他所有的追求和探索都不是为了个人功名利禄的满足,而是为了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通过“立人”而凝聚民众的力量,实现民族的复兴。
    4
    中华读书报:您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呈现了鲜活生动的鲁迅,与鲁迅留给大多数人的犀利冷峻的印象不同。尤其是书中收入很多照片,插图及图注,有一种在场感。包括所附赠的《跟着迅哥儿去旅行》,更可以让读者跟着鲁迅的足迹寻访鲁迅,认知鲁迅。这本手册的设计,有怎样的契机?
    阎晶明:语言是否鲜活生动,是否描述出了鲜活生动的鲁迅,这个我可是没有把握,但鲜活生动的确是我所追求的目标。关于犀利冷峻的印象,我想说的是,这个印象本身没有错,但认为这是鲁迅的全部,这就未免偏颇和狭窄了。鲁迅还有他温暖宽厚的一面。而且二者并不是不可相容的对立冲突关系,它们事实上融合在鲁迅个人的性格和行为准则中,这就是我们反复引用他的诗句“横眉冷对”和“俯首甘为”,“无情”和“怜子”之间的关系,冰火本不相融,但却又很奇妙的融合在鲁迅的内心世界当中。
    这本书的照片有50多幅。它们大多来自相关机构的支持,还有一小部分是鲁迅的长孙周令飞先生提供的,都是无私的、无偿的给予帮助。这些图片极其珍贵,而且清晰度、准确度都很高。书中有不少插图,都是责任编辑向北京的某小学学生征集到的,非常生动可爱,画出孩子们心目当中的鲁迅形象。而书之外所附带的小册子《跟着迅哥儿去旅行》,是编辑参与绘制的,十分生动,创意也来自编辑。我本人见到以后也很新奇,很喜欢。可以说,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是我和出版社的朋友共同完成的。
    中华读书报:鲁迅既是最伟大的文学家,不仅成就了一批鲁迅研究者,也是网络上很热的作家,您会关注吗? 如何看待网上关于鲁迅的声音? 如何引导青少年辨别真伪,更清晰、更准确地认识鲁迅?
    阎晶明:“鲁迅”是网络上的热词,网络上的“鲁迅言论”有摘录引用,也有刻意的编创,以至于不时会造成以讹传讹的现象。网络上热议鲁迅,让鲁迅成为人们始终关注的话题,这在很大程度扩展了鲁迅的社会普及度,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也有一些刻意寻求好玩,以致误导读者的地方。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先生就曾表示,他要针对网上关于鲁迅的各种错谬逐一撰文反驳、辩正。我也一直认为,学者在学术研究的同时,应该做一些普及工作,应该把鲁迅的形象做一回清晰的描述,使得社会公众能够正确地认识和理解鲁迅。
    我们说鲁迅的形象更多的给人留下的是一个冷峻的、严肃的,甚至是一个也不宽恕的。我这本书里边更多的侧重于讲鲁迅温暖的、温和的、生动的、有趣的一面。但我想再重申一下,我写作过程当中坚持的原则是,既要让鲁迅从冷酷的、严肃,喜欢跟人争论的那一面扭转过来,表现他温暖的一面,注重感情的一面,关心他人、宽容他人的一面。但是这二者之间它并不是矛盾的,也不是割裂的。不能因为强调温暖的一面而弱化了鲁迅战斗的一面。这本书的第三章标题就叫“战斗正未有穷期”。我还是要讲他战斗的那一面。他对论敌是一种态度,但是他对朋友特别是对青年又是另外一种态度,这就是其丰富性和立体性,一个丰富、复杂、立体的鲁迅,从而真正的走进鲁迅的内心,读出一个犀利而又宽厚、冷峻而又温暖、豁达而又坚定、热情而又幽默的鲁迅。(栏目主持/采写:舒晋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