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但文学不能完全等同于小说。这是一句很简单的常识,可在中国的文学期刊现场,这又往往变成一种难以言说的现实。翻看当下的文学刊物,面貌极为雷同,多是几个中短篇、几篇散文、几首诗歌的随意组合,捂住刊名,你很难说出这是哪一家刊物。在这其中,小说尤其是中短篇小说,占据着某种“话语霸权”,在很多读者、编辑那里,小说几乎等同于文学的全部。在创作上,我以小说为主,可当我作为一个读者或编刊人的身份存在时,我依然对诸多文学刊物上小说永远处于聚焦点感到不满。 1996年,韩少功主持改版《天涯》,力倡文史哲不分家,设立了“民间语文”栏目,刊发战地情书、革命歌谣、生活留言、网络段子等民间文字资料,保持百姓话语的鲜活与粗糙;同时,也设立了“作家立场”栏目,让写作者立足于现实发言,谈论对各种现实难点的看法,使作家们的目光,超出文学的层面。这固然是改版之初,由于《天涯》地处偏远、无高稿费、不是名刊,难以抢到好的小说下的无奈之举,可同时也暗合了某个文学现实:每年全国产出的优秀小说并不多,可刊物太多,僧多粥少之下,如何维持一家刊物的品质和性格,得从别的角度去努力。 很多刊物的编辑,并没有把每一期刊物当作一个完整作品来思考,不讲究栏目文章间的搭配、不讲究阅读的疏密缓急、不讲究文字轻重的互动,只是把几个小说一排,就是一期,这样的结果,当然是刊物与刊物之间的无区别度,能抢到不错小说的也还罢了,小说若是平庸了,刊物也跟着平庸。多年以来,《天涯》的编辑,花费最多精力的栏目,就是“作家立场”,除了一些作家、学者的自然来稿,我们的编辑经常要花大量时间在策划上面。这些思考并非编辑的自嗨,在收到的反馈里,《天涯》的读者,都更热爱阅读“作家立场”的文章——作家群体里更是如此。 我们的编辑要比写作者想得更多、更早:当前的社会思潮里,哪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哪些是真问题,而哪些是假问题?哪些讨论容易激发写作者的思考?……编辑在定好选题之后,四处打听,物色合适的作者,并且会多找几位,稿子都能来最好,也要做好作者没能及时交稿的紧急预案。“作家立场”的很多讨论专辑,都是在编辑的催迫、鼓动之下产生的,我们每年也都会在这个栏目讨论多个话题。2022年,我们将会陆续刊发关于“自然与生态”、“网生文化”、“现实与元宇宙”等讨论小辑。 对于《天涯》这家文学刊物来讲,花费如此大的精力在这方面,有点吃力不讨好,可对于我们来讲,这不是在标榜杂志个性,而在于我们对文学的理解。我们认为:文学应该是对于广阔世界满怀激情的思考,而不仅仅只是讲某个故事;我们需要跌宕起伏的故事,也需要安静而深潜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作家立场”的意义,在于引导作家对于某些问题的思考——我们相信,这样的思考,总会在某一天,激发作家写下他们最激动人心的作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