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从一开始,似乎都有雅俗之分,甚或雅俗之争,但却从来没有分开过,也没有争出什么高低,分或争的结果,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雅俗握手言和,然后雅俗同体,皆大欢喜,最终,呈现为一种新的文学景观:雅中添加了俗的成分,使得作品更具趣味性和传播力;俗中注入了雅的底气,作品的艺术性和传承性都获得了提高。 在这方面,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给我们树立了一个颠扑不破的良好榜样,也可以说,为几千年的文艺及文学格局和审美标准,编订了一部基本的秩序册。《诗经》中的三大板块,以土风歌谣为主的“风”,以正声雅乐为主的“雅”,以宗庙音乐为主的“颂”,题材不同,风格相异,价值指向各自有别,却同在一册,安然相处,而且共同为“经”,联手成为几千年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源头。以漫长的文学史的眼光去看,几乎可以断定,凡是有重要文学建树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文学必然是雅俗并包的;凡是有杰出文学创造力的作家,这位作家必然是雅俗同体的;凡是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作品,这件作品必然是雅俗共赏的。其中的区别仅在于,有的时代,在对待雅俗问题上有某种轻重,有某种倾斜,体现在具体作家或作品上,有的偏雅,有的则偏俗。在对待雅俗问题上,各个时代也会有分歧,有争论,但却从来没有真正达到水火不容的境地。这种雅俗一家现象,从《诗经》《楚辞》,到汉魏,到盛唐,到宋元,到明清,贯穿了整个文学史。即便到了民国,文学面临大幅度的文白决裂,其“分”也彻底,其“争”也激烈,但其结果却是培育了现代文学的繁荣之花,代表性的作家,无一例外,在他们的作品中都体现了雅中有俗俗中见雅的品格。 改革开放以来,文学的雅俗之分之争,再度成为文学的日常话题,一时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可是,其分其争,非但没有为文学降温,相反,两者倒很像是同谋,互相间看似在推搡挤对,却无异于在互相搀扶着往前走,一时间,严肃文学热火朝天,通俗文学声势震天。进入网络时代,一种名叫网络文学的文学样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风行天下,网络作品似乎在不经意间,已经占据了文学的半壁江山,而网络作者的经济收入则让人目眩神迷。文学的雅俗之分之争再度成为话题。心智上已经充分成熟的文学界人士,尽管在文学观等等方面还不能很快达成共识,但有一点:网络文学作家收获的是真金白银,而这些真金白银正是来自广大文学消费群体的自掏腰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常识告诉我们,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无疑这是等价交换的必然结果。短暂争论磨合的结果,以纸质出版物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严肃文学,开始尝试吸收以电子文本为主要传播手段的网络文学的一些长处,比如超乎寻常的想象力,比如自由散漫的文字表达方式,等等;而网络文学也从严肃文学那里获取了自己缺少的营养,比如文学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比如文学在审美面前的不懈追求和精进,等等。折冲樽俎间,互相取长补短,各有进益。 因此,在文学上,雅俗从来是一家,雅要雅到通俗易懂,俗要俗到文质彬彬,所谓雅俗共赏,从来都是,也许永远会是文学的至高境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