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文化时评 >

青年亚文化的“破壁”融合

http://www.newdu.com 2020-12-28 未知 马中红 参加讨论

    回望2020年,青年亚文化一如既往地丰富多样且充满争议,不过与之前不同的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政经的联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流话语被全社会,包括青年亚文化群体所切实感受和认可。青年亚文化作为时代和社会最敏锐、最深刻、最复杂的文化现象,由此既表现出与社会主导文化同呼吸共命运的融合共进,也反映出青年群体面对不确定性而普遍产生的焦虑、困顿与抗争。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饭圈女孩”自发组织物资救援队,其组织动员能力、与官方机构和平台的协作能力为她们的公益应援形象赢得了普遍赞誉。火神山、雷神山建设被24小时长镜头直播,引发网民“云监工”,带火了“送灰宗”“焊武帝”等一大批戏谑命名,青年群体以亚文化无厘头方式释放对疫情的关注和支援。疫情中,由青年女性发起的网络行动最终也被吸纳进主导文化的组织行为和叙事框架,如由“姐妹安心抗疫”发展而来的中国妇联“为抗疫女性送安心”公益活动等。主导文化和青年亚文化携手对抗疫情,是留给我们的共同记忆。
    2020年年初,在某文化社区跨年晚会上,电视剧《亮剑》中楚云飞的扮演者张光北代表的红色文化、国乐艺术家方锦龙象征的传统文化与虚拟歌手洛天依表征的青年亚文化同台亮相且成功实现跨次元合作,获得不低的网友评分。此外,汉服文化、国货潮牌文化、老字号“复兴文化”等借助直播带货、网红传播以及线下夜经济、市集经济模式,不断升温发酵,促进了青年亚文化与传统文化、主导文化之间的互相认知和接受。
    近些年,作为青年趣缘群体的小众文化,亚文化在资本加持下,不断成为创意文化产业、影视文化产业乃至数字文化全产业的重要文化资源来源。本年度一批网络综艺节目推出续集,不过遗憾的是,这些对偶像文化、嘻哈文化等亚文化的深度商业化探索,并未得到青年群体的更多认同和赞誉。反倒是某文化社区出品的《说唱新世代》,凭着为“打工人”、抑郁症患者等群体发声的特点,赢得青年人的追捧。青年亚文化客观上无法拒斥商业资本渗透,主观上也不排斥商业主义逻辑的驱动,但两者在携手时从未停止过博弈。青年群体可以通过“潮玩文化”送泡泡玛特上市,也可以在网文一事上与平台资本抗争,传递出青年亚文化的文化力量。
    语言是思想和情态的外在表现方式,网络热词大多由青年群体创造,同时也是他们情绪和情感最直接和朴素的表达,也因此极易被圈子以外的人知晓,引发更大范围的情感共振。网络亚文化事件更是典型地反映出特定青年群体的审美趋势和价值态度。通过对年度亚文化热词及事件的盘点不难发现,在情态表达上,青年亚文化呈现出以下几大特征:一是面对白热化竞争及生存重压,对丧失自我、丧失创造力产生极度焦虑和无可奈何,如果说“内卷”“打工人”“网抑云”是对这种情态的素描,“三和青年”则是浓笔深描。二是表达日常生活的困顿与理想生活的不可调和性甚至撕裂,“凡尔赛”“网络名媛”以戏谑风格折射出社会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三是以自嘲、戏仿、无厘头的“风格拼盘”宣泄情绪、表达愤懑,抑或“引战”甚至发起网络暴力,多个刷屏事件共同显示出青年群体情绪的不稳定性和审丑式狂欢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本年度众多性别议题被“看见”,真实地反映出青年女性所遭遇的现实困境和选择迷惘。与之相呼应的是,从年初青年女性发起的“姐妹安心抗疫”再到之后“反性别暴力”,网络青年女性文化行动此起彼伏。在即将过去的一年中,青年女性彰显出理性参与社会事务、设置公共议题、唤醒女性意识和推动社会趋向更加公平、健康发展的决心和力量。
    (作者:马中红,系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新媒介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