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黑花黄》:桑格格无法复制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新华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黑花黄》 桑格格著 华艺出版社 2009年9月出版
    当年《小时候》大火时,有编辑要桑格格抓紧时间写《小时候II》——因为图书市场就是这样的,有一本书畅销,马上就会有无数跟风书,自己下手慢了,就被别人占了先机。但这位编辑的预言并未成真,时间已经过去两年,并没什么跟风书出现。
    这大概与《小时候》的写法有关。几乎三两句话就是一个段子,几乎每敲一下回车都要抖出一个包袱。当时,《小时候》的模仿者甚众,但坚持下去的没有几个。更根本的原因应该是,桑格格的写作来源于她所经历的生活、她看待世界的眼光、她的审美趣味、她永远不变的童心,别人再怎么努力模仿,也只能得其皮毛而无法得其精髓。《黑花黄》(桑格格著/华艺出版社2009年9月)与《小时候》相比,写法有了更多变化,标志性的“12345”还在,却也有了童话、散文等比较“正常”的体例。但无论是什么样的形式,你都能一眼看出,这是桑格格——就像一个美人儿无论换什么样的衣服,你都能认出她,而不是她的衣服。
    毫无疑问,《黑花黄》与《小时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称得上是血脉相连。“小时候II”和“人物”可以视为对《小时候》的直接增补,涉及到的相关人物形象,如才让、豆豆、张敏等,更加生动而丰满。博客、童话、散文以及诗歌等部分,则展示了桑格格多侧面的生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结尾附录了桑格格母亲何安秀——这位在《小时候》里已经让我们非常熟悉的著名人物——撰写的“前传”,这基本是何安秀的个人传记,从自己的童年写到桑格格出生,其风格、趣味与桑格格十分相似,甚至一度让我怀疑是不是桑格格操刀之作。这也许只能用“遗传”来解释了。
    《黑花黄》也再次证实了我的猜测:对于桑格格的写作,经历比想象更重要。她必须从生活中发现美、发现有趣、发现荒谬与无奈、发现人生的苍凉与艳丽,然后才可能写出相应的、引发无数人共鸣的文字来。她可能很难对自己的写作有一个严格的计划,因为她无法预知自己将来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会有什么样的生活。对于她来说,生活与写作,根本就密不可分。她的生活无法复制,相应地,她的文字也不可复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