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影像】 □书评人 丁杨 ![]() 精美的铅笔手绘插图是《造梦的雨果》最值得推荐的理由,小女孩脖子上挂的钥匙是这个故事中的一个关键点。 ![]() 《造梦的雨果》 作者:(美)布莱恩·塞兹尼克 版本:接力出版社 2008年5月 定价:48.00元 你试过在书里看电影吗?翻开封面,一段话映入眼帘,“在翻开下一页之前,先想象一下,你坐在黑暗中,就像电影开演前那样。”下一页,漆黑如熄灯后的影院,中间一幅小小的图画,随着书页翻动,图画逐渐变大,仿佛电影镜头般推进,直到栖身巴黎火车站巨大时钟后墙的主人公雨果出场…… 雨果是个孤儿。他的钟表匠父亲曾发现一个残破的机器人,在修理机器人的过程中,父亲离奇死于火灾,只有机器人陪伴孤苦伶仃的雨果。继承父亲的巧手又好奇心满满的雨果虽然并不了解机器人背后的秘密,但机器人握笔的样子总令他感觉到修好机器人也许就能破译父亲之死的谜团。故事就在巴黎火车站的杂乱、复古气氛和雨果忧郁、坚定的眼神中展开。这是美国画家布莱恩·塞兹尼克所著的《造梦的雨果》中的场景。也许接下来的情节压根算不上出人意料,叙事结构也没太多花样,但与此相配的精彩插图无疑会引领读者为雨果的命运牵肠挂肚。在Fabriano Artistico水彩画纸上,画家用铅笔手绘插图演绎着男孩雨果的悬念起伏又夹杂淡淡伤感的人生。故事本身就算电影脚本,质感富有人情味的铅笔画则是一格一格的胶片,这些连缀在一起,带给读者独特的阅读体验。这是一本文字和图画配合得太紧密,紧密到不能分开的书。 看了太多借助电脑完成的色彩斑斓的动漫作品,塞兹尼克的铅笔手绘插图提供给我们一种久违的属于单色的温暖。线条的粗细变化,构图的明暗错落,毫无马虎的细节描绘,都赋予这些画面以生命力。人来人往又满是世态炎凉的巴黎火车站,灰蒙蒙的天空,神情落寞的孤儿,无言的机器人,神秘的玩具店老板,这些元素想必世上任何孩子(尤其是男孩)都无法抗拒,经由风格默契的画面表达出来,有着狄更斯式的流离苍茫与凡尔纳式的奇思妙想。 雨果的梦想就寄托在那个机器人身上,他一点一点地试图修好它,“造梦”的过程当然不会一帆风顺,挫折和友情相伴而来。有梦的雨果,被友情激发出更大的力量,他与梦想的距离在纸上的图画中电影镜头般地推拉摇移,让这个故事多少具备一些电影的造梦功效。可以说,这本书能够获得2008年凯迪克童书金奖和2007年美国最佳图书奖,俘获全球无数读者的心,塞兹尼克风格独具的手绘图画居功至伟。 有趣的是,书中除了铅笔插图,还适时加入多幅电影剧照,这些剧照大多来自电影史上的早期经典名片,尤其是电影大师乔治·梅里爱的作品,比如与书中情节有关的《月球历险记》。当书中那个残破的机器人被装好最后一个零件,它用笔在纸上涂涂抹抹,无数看似随意的点与线,逐渐交错成《月球历险记》中的经典一幕———无奈的月亮苦着脸,右眼被登月火箭击中。 塞兹尼克说他早就想创作一部关于乔治·梅里爱的作品,他对这位擅长“造梦”的大师心存景仰。真实的素材与虚构的情节相互交融,精彩的插图给了故事最具象的表达,极大程度拓展了铅笔手绘插图表现力的可能性。当雨果完成了他的使命,书页上的图画又在翻动中逐渐变小,最后没入黑暗,宣告这一程纸上的梦想之旅散场。对于电影,对于乔治·梅里爱,没有比《造梦的雨果》再特别的致敬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