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847页。 [2] 艾克恩:《延安文艺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7-30页。 [3] [罗马尼亚] 托?赛尔玛鲁:《十年以后》,《新华月报》1952年第6期,第202页。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865页。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866页。 [6] 转引农方团:《<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国外影响》,《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3期。 [7] [日] 藏原惟人:《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报》1957年第7期。 [8]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847页。 [9]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848页。 [10]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875页。 [1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875页。 [1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875页。 [13] 刘忠:《“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原因考辨》,《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9期。 [14] 毛泽东:《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1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848页。 [1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848页。 [1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851页。 [18] 见王培元:《延安鲁艺风云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 [19] 艾克恩:《延安文艺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20] 刘增杰:《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学运动资料(上)》,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页。 [21] 海涛、金汉编:《艾青专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24-325页。 [22] 海涛、金汉编:《艾青专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25页。 [23] 见朱鸿召:《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激烈争论》,《百年潮》2007年第12期。 [2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853页。 [2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858页。 [2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859页。 [27] 毛泽东:《五四运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59页。 [28]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859页。 [29]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860-862页。 [30]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860页。 [3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862页。 [3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865页。 [3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865-866页。 [3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866页。 [3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866页。 [3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867页。 [37] 鲁迅编、瞿秋白译著:《海上述林》(上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5页。 [38] 鲁迅编、瞿秋白译著:《海上述林》(上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6-237页。 [39]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868页。 [40]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869-870页。 [4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869页。 [4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870页。 [4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870页。 [44] [美] 梅?所罗门编:《马克思主义与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255页。 [4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877页。 [4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7页。 [47] “黑八论”即“写真实”论、“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现实主义的深化”论、反“题材决定”论、“中间人物论”、反“火药味”论、“时代精神汇合”论以及电影界的“离经叛道”论。 [48] 这是与《纪要》所提出“文艺黑线专政”论的“破”相对应的一个文学创作原则。“三突出”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968年5月23日《文汇报》于会泳发表的《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1969年姚文元将它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并且把它上升为“无产阶级文艺创作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见《智取威虎山》剧组的文章《努力塑造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红旗》1969年第12期。 [49] “小峦”(写作组名):《坚定不移,破浪前进》,《人民戏剧》1976年第1期。 [50] 《中央总学委关于学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通知》,《解放日报》1943年10月22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