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读者中心”式文学写作与网络媒介的推动 不同于“作家中心”的写作模式,“读者中心”式文学写作放弃了或在一定程度上让渡了作家“自我”,在写作时打破了与读者绝缘的绝对作家主体性,而是主动把写作的重心转向了读者需要,实现了以读者接受为写作动机和目的的转向。这种“读者中心”式写作在印刷通俗文学、大众文学中已有所体现。但最突出和最具代表性的“读者中心”式写作还是存在于中国网络文学活动中,其种种特点也无不与网络媒介的推动密切关联。 “读者中心”的文学写作以满足读者需要为写作的第一尺度,写作的动机和目的由作家表征真正转向读者需要。在前网络时代,文化市场和现代印刷术的互动构成了“读者中心”式写作兴起的重要原因。网络全面铺开后,特别是21世纪后的中国大陆,网络媒介催动的文学产业化如火如荼,网络写作真正地而且是大规模地成了一种职业。要想在市场中生存,读者点击率必然是硬指标。在这个硬指标面前,“作家中心”模式所坚持的文学独立、反思、自我主体性,统统遭到了点击率的碾压。当然,对于少数网络大神作者而言,他们也保留了些许精英文学中常见的独立和情怀,他们常被称为网络文青。但能做到这一点的网文写作者少之又少,且对于猫腻、江南、烽火等网络文青而言,也经历了一个从让渡自我、迎合读者到登临金字塔顶端的过程。而对于大多数作者特别是网文写作金字塔低端数量庞大的写作者而言,必须以读者的需要马首是瞻。 在网络媒介推动下,“读者中心”文学写作中的作者,成为“作者—读者”一体化的亚文化群体的幻想代言人。目前中国网文界最活跃的作者和读者粉丝大多数是80、90、00年代生人,多数是在校的中学生、高中生、低年级大学生。尽管他们之间也有代际区别,但总体上可以归结为同一个亚文化群体。从人生经历和遭际上说,他们生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和平发展时期,没有遭遇父辈们的经济贫困、政治运动、文化荒芜。他们中的多数人都享受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成果,普遍没有为物质生活奋斗的目标感和焦虑感。一方面,他们与大部分网络读者一样,一开始就是网络“原住民”,共同的经历和人生境遇,使作者能够切身体会到网文读者的需要,传统文学活动中作者和读者之间的鸿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填平。由于网络媒介对作家、读者等级制的消解,很多读者也是作者,此时此地上网写作是作者,彼时彼地上网阅读就是读者。他有自己的粉丝群,他也是某写作者的粉丝,有时他们之间还是“互粉”关系。另一方面,有些写作者写作的动机恰是不满足于现有网文现状而成了职业写作者。当然也有职业写作者不再写作而又回到读者队伍的情况。读者和作者的这种关系,表明文学的宣讲和教化的严肃功能业已不存在,作者的写作也不再是个人的独特精神体验,而更多地成了一个亚文化群体宣泄、幻想、YY的精神出口。此时,与其说作者是一位文学独创者,还不如说是一个亚文化群体的精神代言人。 网络化“读者中心”的文学写作突出表现之一是再造了一个虚拟世界。对于当前大多数的网文作者而言,网络文化语境和网文亚文化群体的人生际遇,决定了他们的写作失去了关注、直面现实世界的基础。他们很难理解老一辈对社会历史现实的质疑、反思态度。作为身处一个情感精神共同体中的作者和读者,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一个远离现实的虚拟世界,并意图通过写作再造一个虚拟世界。当下中国网文写作中不乏四个“世界”:其一是“玄幻世界”,即武侠、修仙、幻象、神魔交织杂糅的世界;其二即“架空历史的世界”,“架空”历史的原因是因为作者、读者对真实的历史不感兴趣(《明朝那些事儿》不具有代表性),或者他们根本不具备也不想具备相应的历史知识,他们需要的不是思考历史,而是要寻找实现白日梦的特殊空间;其三是“穿越重生的世界”,这个世界可以是架空历史世界,也可以是有历史真实性的世界,还可能是异在文明的世界(科幻穿越)。但无论是哪种都很少是为了正视和反思它,而多是将之作为展现主角奇遇的背景、满足读者意淫的条件;其四是“网游的世界”,与其他世界相比,网游世界的虚拟性尤为突出,甚至就是一个与现实世界隔绝的“高幻想”世界。另外,还有“盗墓的世界”“宫斗的世界”“耽美的世界”等与精英作家书写的历史现实大异其趣的世界。即使是官场、黑道、军事类与现实接近的世界也与传统文学中的世界不尽相同,作者即使是有意揭露、展现现实,其目的也主要不是质疑和反思,而是满足读者的猎奇、刺激心理。 网络媒介解构了读者书写—印刷性阅读“前结构”,推动“读者中心”式写作以经营“爽点”为基本写作策略。在一些中国网文读者粉丝看来,书写—印刷媒介建构起来的精英文学,“就是追求文学和词工上的艺术化,喜欢附庸风雅、无病呻吟,甚至是极为肉麻地装逼卖酸。而在这些特质之下,写出来的小说必然情节无聊、矫揉造作,让人看着想吐”。精英作者“将重点都放在语言、人塑、心理、场景、思想性等元素之上,情节缓慢乏味,想象不够绚丽,实在不是我想要的,于是在有了选择之后,便再也不混正统文学的圈儿,一头扎入这令我深爱至今的武侠、玄幻、科幻等通俗娱乐小说的世界之中了”。面对印刷精英文学和网络大众文学,为什么会有如此冰火两重天的感受呢?斯文·伯克茨的观点是:对印刷经典作品能产生共鸣的是千百年来书写—印刷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读者”;而伴随着电子文化成长起来的一代“大多数人都不是读者——以前也从未成为读者”,“他们无法安静下来,对有分量的散文作品加以认真思考”,对于他们而言,作品中的字句并不难懂,“他们最难忍受的是,其中的词汇、句法、暗讽等等都在传递意义”。事实上也是如此,能理解经典文学文本中言下之意的“魅力”,靠的是书写—印刷文化养成的一种深度阅读能力或“前结构”。电子文化的结果是“纵向方式逐渐为横向方式代替——以牺牲深度换取广度”[11]。放弃深度的另一个明显的趋向是远离艰苦的思索,搁置对历史、真理、意义、灵魂、命运等宏大主题的追问,直接对准的是YY,是“爽”!为了满足读者这种审美趣味,如何制造“爽点”就成了网文写作的重中之重。要想写出受欢迎的作品,重点是经营“爽点”。世界、人物、情节设定都必须围绕“爽点的爆发”进行。为达到这个目的,需要使用“先抑后扬”“扮猪吃老虎”等写作技巧。 网络媒介推动“读者中心”的文学写作更趋于类型化和重复化的写作套路。其实,人类古老的口传文学就是类型化、套路化、重复化的。按照普洛普在《民间故事集》中对民间故事叙事模式和结构的总结,《西游记》的众多故事都可以概括为“英雄——对手——战斗——帮助人——胜利”的模式。或许,叙事的类型化和重复化模式,就是一种文学原型。在追求主体性、个性化和独创性的书写—印刷精英文学强势发展的几个世纪中,此原型处于抑制状态。而网络在消解印刷精英文学的同时,也释放了这种叙事原型。这种状况与读者追求“爽”的需求也是合拍的。对于大部分读者而言,不愿意浪费更多的脑细胞用在叙事模式的探究上,在他们熟悉的框架下更容易被“爽”到。比如天蚕土豆常使用的情节模式之一是:“主角离开或闭关——敌人来攻——主角友军即将溃败——主角出现——敌人被打得落花流水——主角进入下一轮练功”[12],读者在这种模式中反复获得快感。也只有明白了这点,也才能理解为什么天蚕土豆的《斗破苍穹》和《武动乾坤》在人物性格、情节设定上基本一样,还是有那么多粉丝。也才能理解为什么唐家三少无节制、无节操地重复写作,仍会被粉丝热捧。当然,对于老资格的“追文族”而言,他们总有一天会厌倦这种低智商的重复,那时他们就会“转粉”,甚至离开网络阅读。但是,从15~30多岁的读者总会一代一代地接上来,这样的写作实际上就有了稳定的读者数量。 网络媒介更加支持影音符号表征功能,使“读者中心”式写作呈现出跨界趋势。此处的“跨界”指的是文学跨到影视、游戏、动漫等领域。这是新媒介时代的大势所趋。因为要获得直观的欲望满足和爽感,语言文字符号无法与影音符号相媲美。目前最火爆的网络娱乐形式其实已不是网文阅读,而是网络直播、短视频、网剧、影视等。2017年中国移动视频用户已达4亿多,“‘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在《全球互联网趋势报告》中指出,2018年中国市场的一大新趋势是在线娱乐的火热发展,短视频内容和feed流产品成了市场主流”。网文如要不想失去读者和市场,就需要跨界到影音文化领域。目前,从事这样的跨界写作已经成为诸多网文大神的新选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