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仲夏之初,端午安康

http://www.newdu.com 2019-06-10 人民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仲夏之初,端午安康
    
    

    
    端午节,时在五月五日,是仲夏五月的第一个五日。
    在产生之初,端午节并非是一个欢乐祥和的良辰假日,而是一个让人充满了畏惧的恶月恶日,禁忌繁杂,诸事不宜。
    由于诸多禁忌,人们希望这一天家庭、亲友平安幸福,就形成了许多以辟邪、消灾、防病之举的节日习俗。
    忙乱而生机勃然的夏,在元代也是“闹”意攘攘。
    端/午/习/俗
    射柳、打球
    
    

  • 射柳
        在端午这一天,皇帝往往要宴请贵戚和百官,骑马射柳,竞技表演,以一种豪放、开阔的方式,庆贺端阳,表达节日的欢快和喜悦,为枯燥的军旅生活增添乐趣。
        

  • 打球
        打球,又称“击鞠”“击球”“马球”,是一种骑在马上以杖击球的游戏。
        元代时的球用皮制作,中间塞绒毛,以草原、旷野为场地。游戏者乘马分两队,手持球杖,共击一球,以打入对方球门为胜。


    
    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习俗。其习俗来由,民间有多种说法,其中纪念屈原说影响最广。
    龙船在西周时就已出现,因江南水乡河湖交叉,舟是常见的交通工具。又因先民常年受蛇虫、疾病、水患的威胁,为了抵抗这些天灾,他们尊奉想象中的具有威力的龙作为自己的祖先兼保护神,并把船建成龙形,在急鼓声中划着龙形舟,做竞渡游戏,以达祈求平安、风调雨顺和驱除瘟疫的目的。
    
    辟邪节物
    

  • 食粽
        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于五月五日、夏日啖之……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
        到晋代,端午食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
        古代的粽子曾有两种:一种是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的,称“角黍”,即今天常见的粽子;另一类则是用竹筒盛米注水密封煮熟或烤熟,称“筒粽”。
        
        

  • 佩饰
        端午节佩戴精心绣制的香囊,系彩丝、符牌儿等佩饰,是延续至今的习俗。
        民间认为,香囊是一种吉祥物,一可以驱邪避凶、祈福求好运;二有襟头点缀之美。
        
        

  • 插艾
        古代民间认为燃烧艾叶产生的烟有防病、避瘟疫的作用,因为艾烟对引起不同传染性、流行性疾病的多种致病菌、真菌和病毒都有抑制作用。
        每年五月五日正是艾草生长的旺期,此时药性最佳。
        


    
    

  • 挂蒲
        菖蒲,是一种普通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除了被人们用来祛毒避瘟之外,还一直被人们视为一种长寿吉祥物。
        


    
    

  • 沐兰
        古代积极对付恶月恶日的办法还有沐浴,此习俗战国时代已有明确记载。
        所谓“兰”,最早指菊科的佩兰,有香气,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后来还包括新鲜艾草、菖蒲、银花藤、野菊花、野薄荷、桑叶等。由此可见,浴兰是一种药浴。
        


    
    

  • 馈扇
        端午节之际正值盛夏到来之时,扇子具有招风纳凉、驱赶虫蚊、掸拂灰尘等功用。
        早期的扇子大多以蒲叶制成,由于菖蒲有祛毒的功效,所以也把这种扇子成为“避瘟扇”。
        


    
    

  • 蟾墨
        蟾蜍能成为端午的节物,是中国由来已久的蟾蜍崇拜的结果。
        端午这天,到河边、水塘捕捉青蛙、蟾蜍,制作“蟾蜍墨”,作为外用药物,可以清毒、清热。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