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前后,中国的作家们逐步开始使用电脑进行创作,书写工具的改变把作家们从繁重的文字修改、誊抄工作中解放出来。从传统纸笔到使用电脑,可以视作是中国作家们的“换笔”,然而,过往被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在极大地提高创作效率的表象下,“换笔”是否会对作家们的写作风格产生影响呢? 纸笔写作是一种雕刻,作家的精神世界因而变得充实、丰盈和稳定 在未用电脑之前,作家的年产量往往不高;但用了电脑之后,写作的速度却突飞猛进。1996年底,据不同权威部门统计,全国共出版长篇小说1600余部或将近2000部。从此之后,长篇小说的年生产量便居高不下,到2018年多达8000到一万部。虽然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多多,但作家普遍换笔从而使写作提速肯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用笔写作和用电脑写作,对作家创作时的思维模式有何影响呢?路遥说当他抄改《平凡的世界》时,“感觉不是在稿纸上写字,而是用刀子在木块上搞雕刻”,“每一个字落在新的稿纸上,就应该像钉子钉在铁板上。一笔一画地写好每一个字,慢慢写,不慌不忙地写,一边写一边闪电似地再一次论证这个词句是否就是惟一应该用的词句,个别字句如果要勾掉,那么涂抹的地方就涂抹成统一的几何图形,让自己看起来顺眼”。 在书写工具的层面上,为什么路遥在抄改时有了“钉子钉在铁板上”的感觉,以至于抄改变成了一种“雕刻”?纸笔是具有一种阻力或障碍的书写工具。这种阻力或障碍很可能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落笔之后便不容易修改,所以它对作者提出的要求是深思熟虑,以此区别于信手涂鸦似的即兴之作;其次,这种深思熟虑又加强了写作的专注,人的精神世界在这种专注中因此变得充实、丰盈和稳固;第三,当所有的一切准备妥当之后,落笔便字字千钧,力透纸背,而那种类似在纸上雕刻的感觉也就会油然而生。因此,表面上看,这种感受只是一种写作习惯,但实际上它却连接着一整套与传统书写工具相关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 路遥的感受也可以在这一维度上获得解释。在那篇著名的《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中,我们被告知,路遥为了写好这部在他生命中最看重的作品,光是准备工作就做了三年。在这三年中,他大量读书——既有近百部的长篇小说,也有各类杂书;准备作品的背景材料——把十年间的一些报纸的全部合订本翻阅一遍,以至于“手指头被纸张磨得露出了毛细血管”;深入生活并让生活“重新到位”——从省委书记到普通百姓,只要能触及到的,就竭力去触及;思考人物的走向,确定作品的结构——全书的构思让他苦恼了一个冬天,光是全书开头的第一自然段就折磨了他整整三天。现在看来,这种过程既是“养气”的过程,也是潜心凝神、专心致志的过程,更是精心布局,把人物、故事、情节全部夯实的过程。路遥遵循着这种传统的写作规律来结构他的鸿篇巨制,有了充分、细致、深入的准备工作,文字、词句、语言、段落、章节等等一旦落在纸上,就会各就各位而不至于轻易移动、大删大改乃至大起大落。 因此,我们可以说,雕刻或者铁板上钉钉固然是一种书写的状态,但它更应该体现出的是作家对自己写作的了然于心、胸有成竹,对文学创造之神圣的虔诚与谦卑的精神态度。唯其如此,抄改才不会像许多作家那样变成一件苦不堪言的事情,而是会成为路遥所说的“享受”。 在电脑写作时代,不稳定、无序、断裂、破碎等等似乎已主宰了作家的精神世界 然而,电脑写作却是另一种景象。由于显示在荧光屏上的文字不再具有物质性,可以被擦抹和删改,使得从思想到文字的转换失去了一笔一画的过程,写作变得像说话一样快捷和容易起来。因此,完整而严密的构思似已显得多余,齐全的材料准备似也无太大必要。作家完全可以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写到哪儿再想到哪儿。于是,文字仿佛就是作者手中任意搭建和拆卸的积木玩具,作者不再拥有庄重的承诺感,而是多了几分游戏般的快感。 电脑写作的时代,所有的文稿修改过程被擦抹得干干净净,我们已失去了通过作家手稿探测作品文本的重要路径。不过,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推断出,电脑写作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文人的思维方式。作家邓十哲在对比使用电脑前后的写作感受时指出:“过去写东西,总是静坐静卧地酝酿很久,把语言推敲得差不多了,再起来动笔。拿起笔来再搜索记忆中的情节和语词,写出来的难免不如当初设想得那么顺畅和自如。稍有涂改,凌乱的书面就扫了不少兴致。电脑写作好多了,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删改几句,增补几段,也无伤大雅。补充点情节也随手就可以添上。太叫人振奋了。”如此看来,用笔写作时,总要有一个打腹稿的过程。欧阳修有言:“吾平生做文章,多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也。盖唯此可以属思耳。”而据许广平回忆:鲁迅“就算三五百字的短评,也不是摊开纸就动手。那张躺椅,是他构思的好所在,那早晚饭前饭后的休息,就是他一语不发,在躺椅上先把所要写的大纲起腹稿的时候。每每文债愈多,腹稿愈忙,饭前饭后愈不得休息。”我们前面谈到路遥写作《平凡的世界》有三年的准备,其中他甚至得把每个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的“终点”想清楚才敢动笔,这其实也是在打腹稿。可以说,作品越宏伟,写作的工程量越大,打腹稿的时间就越长,构思也尤其需要细致绵密。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才催生了传统写作的线性思维方式。 然而,电脑写作却让构思或打腹稿退居到一个次要位置,因为“在开始写作之前你不再仔细组织思想了。你的思想上了屏幕。你一边写一边更加积极地编辑,因为不用担心受誊写或重新打字的惩罚了”。这样,邓十哲所谓的“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的写作图景就会出现。显然,这已不是线性思维方式,而是对线性思维方式的粉碎或解构。 在我看来,使用电脑导致的写作态度、写作心态、写作思维等方面的变化,最终可能会导致写作主体的精神构架和世界观发生变异。宽泛而言,在笔墨写作时代,作家的世界观往往稳定、有序、均衡、统一,作家的线性思维仿佛与世界建立起一种线性关系;但在电脑写作时代,不稳定、无序、断裂、破碎等等似乎已主宰了作家的精神世界。在换笔一族的作家那里,这一状况一开始或许体现得还不是十分明显,因为他们毕竟被笔墨文化塑造过,而精神世界的线性序列结构很可能还会对精神分裂般的电脑写作构成某种制衡;但是,对一上手就使用电脑的一代写作者而言,他们的写作观和世界观或许已被电脑写作基本控制。于是,当网络文学充满着嬉戏、搞笑、大话、调侃、无厘头、玩世不恭等等话语风格时,我们自然可以从许多个层面去寻找原因,但电脑写作对人的思维方式、情感模式、精神气质、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影响显然不可小觑。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