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李元胜:在自然物候中捕捉诗歌

http://www.newdu.com 2019-02-25 华西都市报 张杰刘可欣 参加讨论

    
    李元胜
    
    
    
    李元胜摄影作品
    
    李元胜作品《沙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诗人李元胜也不例外。四川广安武胜,在他的诗里这样“再现”:“只有从未离开故乡的人/才会真正失去它/16岁时,我离开武胜/每次回来,都会震惊于/又一处景物的消失:/山岗、树林、溪流……那些已不存在的事物/仿佛自己是一张美丽的旧地图/仿佛只有在我这里/故乡才是完整的/……”1983年,李元胜从重庆大学电机专业毕业,1985年进入重庆日报工作。居住在重庆,这个有山有水,地理很“魔幻”的城市,也带给李元胜无尽的诗意资源。2014年,李元胜因诗集《无限事》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授奖词称:“他的诗安静、内敛,具有考究的结构感、叙事性和音乐性,跳跃性强又具内在逻辑,语言干净、洗练,体现着优雅的诗情和活泼的思力。”
    1
    对故乡的体验
    是珍贵文学资源
    2015年,因一首《我想和你虚度时光》被歌手谱曲演唱,更是让李元胜的诗名超出了诗歌圈,2017年还获得中国作协《诗刊》颁发的年度“陈子昂诗歌奖”之最有分量“陈子昂年度诗人奖”。作为一位专业级的昆虫摄影师,他出版过《中国昆虫记》《昆虫之美》《昆虫的国度》等作品。2019年新春,封面新闻记者对话李元胜,倾听这位安静的诗人,内心的诗意世界。
    封面新闻:现在社会剧烈转型中,很多事物在消失。表达故乡是很难的。您觉得,作家、诗人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故乡?您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
    李元胜:我认为,身处在这个巨大变化中间的我们这一代,甚至前后几代人,还很难全面地,冷静地,理性地对这个变化进行评估。但是我们的记忆变化是非常可怕的。我们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整体最难保存童年记忆的一代人。故乡是许多人存放童年记忆的地方,但我们这一代人的故乡已经失去这个功能。所以我们这一代人,对故乡的体验是前所未有的,这样的体验,是值得珍惜的文学资源。我个人觉得,这一部分经验,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有效的表达。
    封面新闻:您在微信公众号“无限事”里推很多“诗人最满意的十首诗”。很受欢迎。在您看来,好诗之间都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就您观察和感受,中国当代诗歌整体水平是怎样的?
    李元胜:大约2000年前后,我参与了中国网络诗歌运动,正是那个经历,我发现我对中国当代汉语诗歌的整体状况和优秀诗人所知甚少。我就给自己做了一个规划,尽量系统地,对同时代的诗人,进行关注和研究。没有任何的目的,只是零星的阅读,就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好奇。这10多年来的阅读,给了我很大的精神满足和惊喜。中国当代汉语诗歌,整体上,是取得了空前的成就。而这个成就,并未得到其他领域和全社会的关注。正是有这样一个阅读和研究过程,我在做自己的诗歌微信号“无限事”的时候,就设计了一个诗人自己最满意的10首诗歌的专栏。从这样一个有意思的角度,去呈现中国当代诗坛的基本面貌。关于好诗可能有很多说法,但不可避免的是,好诗必须呈现这个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和体验的独特性。这恰恰是不可能被前人发现和阐述的,它们是整个汉语的阴影部分,它们在我们中,选择合适的喉咙来发出声音。而我们的训练正是为此准备的。
    封面新闻:重庆的城市地理很有节奏感。有山有水有城有乡村。重庆对您的写作有怎样的意义?
    李元胜:重庆是一个适合写诗的城市,大开大合,有山有水,错落有致,城市和人都富有激情。重庆文学的主力军一直是诗歌。我之前的几代诗人,在全国都是有影响力的。重庆还是一个重要诗人的输出城市。很多优秀诗人,都是从重庆出生,或者学习,或者工作,然后,到了别的城市。重庆也是我最重要诗歌写作资源地,我的作品大部分写于重庆,其中又有很多题材也来自重庆。
    2
    森林与河流之间
    我获得过很多教益
    封面新闻:比起天赋,您认为技术在诗歌写作中,是怎样的重要性?
    李元胜:语言技术是写作的基础吧。有过足够的阅读和写作训练,才会有基本的技术修养,之后,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写作能力。没有能力,就不足以表达出你自己发现的幽暗经验的(内容)。我确实遇到过极有天赋、但修养不够的才子,他们的很多作品,天分高,但完成度不够,在创作中遇到了技术的短板。对于写诗来说,语言是一群烈马。要控制并运用它们,只有胆量和天赋是不够的,还需要完美的技术。
    封面新闻:您不仅是位诗人,还爱好摄影,出版过好几本关于昆虫的摄影作品。那么这种对于瞬间和画面的捕捉,对您的诗歌写作有怎样的影响?
    李元胜:对自然的考察越是深入,对人类以外的物种越是熟悉,就越有机会感受到大自然的天籁。多数时候我们,深居于人类的建筑之中,所接触的自然,不过是剪裁之后的自然。这两种自然的差异是很大的。十多年的自然考察,对我的诗歌写作的影响是深远的,同时也是具体的。我的很多诗歌,源于野外的行走。从诗歌的句型,到诗歌的结构,我都从森林与河流之间,获得过很多教益。
    封面新闻:您的作品在读者中接受度颇高。你如何看待诗歌与受众之间的关系?
    李元胜:总体上来说,当代诗歌在公众阅读中,仍然是很边缘的。当代诗歌仍处在迅速的发展中。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新的诗意,开辟新的疆界,仍然是诗歌界的首要问题。我相信,当代诗歌的边缘地位,仍然会持续。当然,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诗歌的体量更适合微信时代。朗诵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在当代诗歌以及它们的衍生品里,得到共鸣。当代诗歌也在逐渐拥有一个,稳定的小众读者群。部分作品,还能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已经是令人欣喜的现象了。我们要学会以平常心,看待艺术探索和公众之间的距离,不止是诗歌。
    网红诗作
    触动了很多人的心弦
    上世纪八十年代,诗歌的黄金时代。校园诗社林立,诗人呼啸。李元胜就是在这种氛围中,开始接触到现代诗歌。1981年,在重庆大学机电系读书的李元胜,在图书馆里读到袁可嘉先生主编的《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选读》。里尔克的诗文让他心神荡漾,震撼不已,“寥寥几行,可以意味无穷,让人生出无限遐想。”他把里尔克的几首诗都抄了下来,好长一段时间里,经常拿出来推敲。情不自禁他也模仿起来,开始写一点儿短小的诗。1983年,20岁的李元胜从重庆大学电机专业毕业。广阔的社会,像大雨一样扑面而来,激发了他更为强烈的创作欲望。
    每三四年就会对一个新领域着迷
    李元胜将生命诸多经验写成很多诗。2014年因诗集《无限事》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2015年10月,出版诗歌集《我想和你虚度时光》,反响热烈。其中《我想和你虚度时光》被歌手谱曲演唱,更是让李元胜的诗名超出了诗歌圈。2015年,李元胜离开服务30年的媒体,专心投入写作、旅行和自然考察。如释重负的轻松感,为他带来了更为放松的写作。到2017年底前后,他一共写完了《命有繁花》《忘机之年》《沙哑》三个小诗集。2019年,从这三本小诗集中精选约200首诗,出版了诗集《沙哑》。李元胜称之为“我写作的一个全新的阶段。”
    方向性、自觉性是衡量一位诗人艺术功底的重要指标。回望写诗30多年,李元胜的诗歌写作,有清晰的线索:上世纪80年代,他主要写两个主题:第一是向遥远的田园文化和文士生活致敬,有100多首;第二是试图表现城市生活现场经验的写作,有50多首;上世纪90年代,他把主要精力放到如何去处理个人经验上。在技艺上,尽量做减法,更趋向自然更微观具象。如今的李元胜,进入他写诗30多年最好的状态。在他眼里,“没有一件事情是普通的。”“看到的、听到的、路过的一切都很特别,都值得好好写。”“每一次写作,都在挣脱之前的一切,进入更大的自由。”他形容这几年的写作,像进入了一个“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这种状态,他也希望落实到文本,“看似漫不经心的,其实从结构到细节同样严密。”他要求自己每一次写作,要努力“发展出新的语言能力,与获得的新经验相匹配”。
    诗人是敏感的,往往也是生活某个领域的痴迷者。“我差不多是每三四年就会对一个新的领域着迷,然后开始疯狂地读这个领域的书,其实还没入门,新的兴趣点又来了。我就这样不断地每三四年地自学一次大学。我对音乐、围棋、图书出版、摄影、昆虫、植物等一波接一波地产生浓厚的兴趣。对音乐感兴趣的时候,我下班后都是先去碟片市场淘碟,仅打口碟(国外正版碟)就收了数百张,那时进口来的CD很贵,我一个月七百多元工资,只能买两张碟。有一年,我差不多是把家里菜金之外的所有钱都买成了CD。”在变幻的多个爱好线索中,有两个是自从迷上一直没有变心:一是文学创作;二是野外考察(摄影+物种学习)。
    “虚度时光”偶然击中的社会痛点
    李元胜出版过多部昆虫摄影书,还跟中国昆虫分类学家张巍巍合著过《中国昆虫生态大图鉴》,但他不觉得自己是昆虫摄影家。他只是对昆虫活动中呈现的美感兴趣。是美打动了李元胜。“好的昆虫照片,更精彩的姿态更美妙的神情更为重要。”事实上,从2000年起迷上野外考察,拍摄昆虫和植物,也切实影响李元胜的诗歌写作。“当我从迷恋的纷繁自然中抬起头来,重新看待世界的时候,我会看到以前没看到过的东西。”这促使他的诗歌写作更加“注重个人经验中更能触及到重要命题的那些部分”。
    “我想和你虚度时光,比如低头看鱼/比如把茶杯留在桌子上,离开/浪费它们好看的阴影/我还想连落日一起浪费,比如散步/一直消磨到星光满天……”《我想和你虚度时光》由程璧和莫西子诗共同谱曲,成为了网络上热评度极高的歌曲。2015年,《我想和你虚度时光》爆红网络,“虚度时光”唤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写这首诗是2013年4月,当时李元胜工作很忙,“很想从紧张的状态中解救自己”,于是这首诗就产生了,而且他几乎没有改,一气呵成。“虚度”和“浪费”都是贬义词,将贬义词拿来抒情,不同寻常的做法却意外触动很多人的心弦。写诗30年,因为这首诗走红,李元胜心里很清楚,或许是因为偶然击中“中国人已经太累了”这个社会痛点。“如今都在讲快节奏,人们物质生活快速提高,但是精神文化生活没有跟上。其实生活中,奋斗之外的时光同样有价值。”
    人是时间的,也是空间的。《水经注,江水注》中,认为山清水秀之地,每每生长俊彦。人其实和植物是一样,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对万籁的感受备见差异,更显出诗心的深浅来。在李元胜的诗歌里,窥见一个很干净、安静的世界,充满了思考、睿智和幻想。在李元胜的身上,有浓浓的植物气息:优雅,稳定,不嚣张。这在当下匆忙的时代何等可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