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正午时踏进光焰》:生活本身自带光亮

http://www.newdu.com 2018-12-28 文学报 唐诗人 参加讨论

    很多人都曾引用过阿甘本关于“当代人”的说法:“当代人是紧紧凝视自己时代的人,以便感知时代的黑暗而不是其光芒的人。”“当代人就是那些知道如何观察这种黯淡的人,他能够用笔探究当下的晦暗,从而进行书写。”“当代人是那些双眸被源自他们生活时代的黑暗光束吸引的人。”但是,很多人其实并不理解这里面晦暗、黯淡和光芒之间的关系。黑暗与光芒,并不是两类截然对立的存在,从黑暗中看到光,也不能只从字面来理解。黑暗与光芒是一体的,只是不同面向而已,作为当代人,要感知到晦暗所在,也要意识到这晦暗里面所蕴含的光亮。
    晦暗也是光,这不只是物理学上的解释,更是精神上的领悟。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不太确定这个观念到底意味着什么,尤其是表现在小说叙述和文学理解层面,作家应该怎么写、我们应该怎么理解才算是对“晦暗也是光”的最好把握。几十年来,大团圆的心理依然统治着当代作家的结构思维。我们看到太多的小说,特意在书写晦暗故事时加上一个完美的结局。这些结局的美好想象,并不完全可信,更与晦暗无关。另外,我们也习惯于从辩证的、反思性的角度去理解那些没有美好结局的小说,相信这种叙述可以产生强烈的近似于悲剧带来的净化效果,从而把晦暗的故事理解成光芒本身。这或许是一种理解方式,但这一理解方式指向的是阅读伦理问题,并非纯粹的叙述伦理特征。我对于以上两类理解方式都不满意,一直在思索一种更恰切的路径。为此,在读郭爽小说集《正午时踏进光焰》时,不断感受到兴奋和启发,其中之一,就是在处理晦暗与光亮关系方面,郭爽的叙述开启了一种新的、更为自然贴切的理解思路。
    在小说集的封面有一句话:“日光下,凡人一无所傍;暗流处,生命依然壮阔。”这话的后半句也在郭爽的后记里出现,可以见出作者对这话所传达的内涵是深有体会的。而小说本身,也的确潜伏着这样的两条精神脉络。一个是表象层面的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写出他们活着的艰难或无声无息,另外一面是潜伏在日常叙述内部的、表现平凡人物如何顽强活着以及怎样努力确认自己的存在价值。这两个层面,并不存在刻意的并列,而是自然而然地融汇在小说叙述中。同时,这两面,又很好地对应着晦暗与光芒。小说所讲述的故事,是可清楚看到的一些庸常生活,它们没有什么光彩夺目的元素,普通得让我们看不到意义所在。这些人物、以及他们身上发生的事件,对于这个时代、对于我们今天所谓伟大历史而言,是一种普遍的无名状态。这种无名,就是一种巨大的晦暗存在。但是,看不到意义难道就不活了吗?自然不是。郭爽真正要表现的,不是庸常无望的生活本身,而是表现那些潜藏在琐碎日常中的具体生命如何维持活、如何开展爱,她要叙述出内在于这些平凡个体的生命意志,这是壮阔一面,也是光之所在。
    晦暗是相对于“有名”的、进入了时代潮流、被瞩目的状态而言,同时也是相对于艰难的生活处境而来。在《鲍时进》一篇最后,郭爽这样写:“鲍时进用手机搜新闻,xx厂,爆炸。只有两条搜索结果。他点进第一条去看,新华社报的,百十来个字,点击数不到50,第二条他干脆不点进去看了。所以,其实你可以说,鲍时进的这些事,根本没在这个世界上发生过。”鲍时进的生活,在这个偏僻小城,可以说是波澜壮阔。但是,相对于时代的发展而言,和现代社会所瞩目的生活形态相比,鲍时进的“响当当”就像一个笑话。这种“响当当”与“无声无息”的对比,清晰地看到,我们所谓的现代,对于一些不现代的“人”和“地方”而言,多么残酷。当然,这所谓残酷,也是从一种简单的现代价值理念来衡量的,抛开“现代”,鲍时进这些人,自有其活着的意义和生趣。而他们,其实也并不在乎被关注与否,他们维持生活的光芒,不是外在世界的目光,而是内心的坦然与执着。
    鲍时进的生活不算艰难,但因生活所在地的边缘和生活方式的落后,无论怎么响亮,也是很容易被遗忘的那部分。如《拱猪》里丁小莉和姗姗母女,普通到卑微,没有鲍时进的风光,比鲍时进更艰难地活着,但他们共享着同样的命运。小说中有一条线是写母亲丁小莉的艰难生计,她靠身体姿色在卤肉铺里赚钱营生,一直想攒钱给女儿一个有保障的大学教育,但鬼迷心窍的为了钱上了传销的当,仅有的钱被人骗了,同时借给自己已离婚丈夫去做生意的钱也打了水漂;另一条线是女儿姗姗的现实和网络两重生活,现实中她要处理好母亲过度殷切的控制,网络世界她要用“季末”的身份过一种被关注、有身份感、有价值感的应援团角色。这两条线慢慢都走向了幻灭。这个故事,郭爽以全知的视角、细微的叙述缓慢展开,我们看到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也看到成就这个家庭状况的、背后那宽阔复杂的社会现实。家长要维持生计的艰难生活现实,姗姗要逃离控制要表现青春自我的虚幻现实,这些“现实”分裂着这个家庭,让这个小小的家庭携带着整个时代的气息。他们相互撕扯、相互抚慰,最终又回到继续活着的原点。卑微的生命一无所傍,只能相互依傍,这里面的晦暗与光亮,都统合在了“生活”本身。
    《把戏》如《拱猪》里姗姗的生活一般,也是一个网络身份与真实身份两重生活的故事。这篇小说的叙述语调是凌厉的,让一种干脆利落的表达,直接刺入自己的内心。我们的阅读,就是看着这种伤害怎么发生。或许,《把戏》的晦暗掩盖了光芒,但这份屈辱,在《清洁》和《蹦床》两篇里得到发泄。《清洁》里,面对一个精心将“我”雕刻成他理想中妻子形象的男人,“我”可以耍脾气一走了之。《蹦床》里的女孩卫倩可以发泄自己的不满,主动离开“我”这个有房子的依靠。这两个故事比较轻捷,却以其梦幻般的生长与破灭过程,打破了一些幻象,让人物再次回到真实生活,而这“再次”,它所具备的生命能量,就完全不是此前的天真形态了,它转变成了携带沉重感的“依然壮阔”。
    写出生命的壮阔,其实就是把生活、把人物写通透。鲍时进和丁小莉、姗姗这些人物,都是因着作家的叙述,让我们相信故事人物领悟了自己的生活和命运,起码从曾经的一些执念中醒悟过来,看透了自我在这个时代的真实性质,如此也就不再执着于他者的目光,而是真正活回自己。
    从生活中来,也到生活里去。我们被生活所牵扯,在生活中沉溺、翻腾,感到疼痛、不甘或屈辱,而这一切,难道不都是回到生活本身才得到舒缓和解救?我们的现实生活,内部有很多的晦暗,但光亮也在现实生活中。晦暗与光亮,它们从来就不是区隔我们生命层次的两相对立的东西。我们所渴望的光,即便是来自信仰的光,它所照亮的,依然是我们要回到的日常生活。生活有晦暗有污浊,要“回到”生活,就需要我们真正地去看到生活、识透生活,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光”之所在。她用其带“光”的笔致,以一种看似客观,实则带有浓烈抒情性的叙述风格,书写那些被遗忘的生活现实,照亮其中的晦暗与污浊,让我们看到一种无可依傍但自带光芒的生命存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