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mk5Fz-NCDZtWt0-kWQSqzw ![]() 于是在里、在外,同一个月亮也是不一样的了,“在家外月亮总是在照着别人,院子里看到的月亮可像自己家人一样,院子其实就是将天地划了一块放在家里”。在家与庭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树木,作为木柱,它在里面支撑着家;它在外面,又向着天空生长,带来大自然鲜活生命的消息。造梁造柱的是树木,造窗棂造障板的也是树木,甚至什么都造不成,只能种在庭前招风弄月的,也是树木。有了树木,有家有庭,里里外外都是自然的,也都是有生命的。这是如何的奇妙呀,不只是一根木柱和一棵大树的关系,也不只是人工世界和自然世界的结合。中国的木建筑,既是封闭的,又是开放的,既是寂静的,又是活动的,有着对大自然的不即不离,还有着复杂多元的严实与空虚,正在相辅相成着,这些恰好组成了中国文化的情感基调。 那么就来亲近一下树木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生下了孩子,就要在房前屋后种下一排树木,等到孩子成才的时候,树木也正好成材了。赵先生说,“父亲的一代往往已预先替自己的儿孙种下良木,连同宝贵的经验留给下一代,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这就是中国人的家风。如是用来做椽子的,“至少要五年才能长成”;如是用来做梁柱的,则“要10年”,而较为理想的品种,“甚至要20年方可成材”。再好的木头,就不是普通人所能想象的了。书中提到清代李斗的《工段营造录》,列出了木材以重量来分等级,越重者,越高级,“像铁梨、紫檀等珍贵木材,纤维细密坚硬到媲美金属,重到遇水即沉,虫蚁不侵,价值与黄金不遑多让”。再如金丝楠木,“要在生长五百年之后,才会散发出一阵阵沁人心肺的清香”。书中另一处,提到了中国现存最为巨大的四根楠木柱,各高14.3米,直径1.17米,他们曾经的生长,已不只两千年了,他们支撑起明代帝王陵墓群中最大的祾恩殿(建于公元1427年),“建成五六百年之后,帝王化成泥,唯有此木香如故”。 ![]() 木材为什么比石头、砖头更好,其实西方人也是懂得的。比如美国人的百科全书中就说了好多优点,赵先生在书中则又结合中国文化来加以介绍了一番,比如:以重量比例,往往比含钢在内的其他物料更加坚固;便于加工,特别是浮水运输方便;隔热,不受冷热气候严重影响,冬暖夏凉;纹理可塑性高;小材可联结成大材。还有以木为柱,可以随时适应不同水平的地基,也可以灵活地加以移动或扩建。当然,因为是框架式的建筑,也有缺点,特别是承重力,比石头可要差得多,故而不宜向高空发展。然而缺点也可以是有点,因为屋顶的重量是由梁柱支撑的,墙壁并不承重,故而防震的作用就比石头强了,这也就是上面说的“墙倒屋不塌”。 关于木材的奇妙,书中还有一段话说得极好:“纵然中国人从未刻意将建筑置于艺术创造的范畴内,然而古人的匠心毫无疑问是和每一块木头互相渗透着的,古代大师的心血好像和木头结合成为一个有情的生命,木材纤维内的水分就像汩汩血脉那样,时刻都在调整平衡。从日出到月出,潮涨到潮退,由东边到西边,每一刻都在循环消长,生生不息。”是的,不论房屋中的梁柱,还是庭院中的花木,不论是静态,还是动态,其实都是有着水分的循环、聚散的平衡,有着生生不息。 若是在云淡风轻春日午后的江南小镇,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梁间燕子呢喃,还有一只猫儿无声无息地跑过,于是乎再度捧起这本书来。品味里头的图与文,体会中国木建筑的建造过程,材质,结构,以及各个部件的技术与艺术、力与美,一块块木头,与古代大师们的心血如何结合,还有赵先生是如何井井有条、娓娓道来的,也是十分美好。 (作者张天杰,系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本文原载于《光明日报》2018年09月05日16版)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当当购买 《不只中国木建筑》 作者:赵广超 著 装帧:16开 精装 出版时间:2018年4月 书号:9787101124842 定价:79.00元 对传统的每一次深情回望,都让我们心生敬意。这是一本可以让你很享受的关于中国传统木建筑的普及读物,然而又不只是讲中国传统木建筑,更是讲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艺术。作者赵广超先生从“家”开始,述说中国人将“家”与自然共处一室,把你带入中国传统木建筑的大门,接着是伐木、文字 、高台、标准、结构、斗栱……四合院 、风水、园林、装饰等篇章,没有教科书的刻板,有的是谐趣甚至诗意隽永的语言,借着建筑与中外文化甚至中国古典诗词之间的联系,将中国传统木建筑文化娓娓道来。 (统筹:陆藜;编辑:思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