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下河文学作为江苏中部地区有代表性的文学流派,它的生成发展与其所处的地域文化环境、历史的传承、南北文化沟通交流的大背景自然密不可分。其中涌现出以汪曾祺、曹文轩、毕飞宇、鲁敏、朱辉、刘仁前、庞余亮等为代表的体量庞大而水准高超的作家群体,令它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版图上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我们在阅读里下河文学时,不难发现这些作品带有共通的精神气质,即由那种里下河水乡滋养氤氲出来的,既柔和自然又坚韧不屈的美学特征。它是传统的中原文明孕育出来的文学,能沟通人类的普遍性情感从而唤起读者的共鸣,又由于散发出浓浓的地域文化味道往往鲜活夺目,为人所称道。正如美国诗人弗罗斯特说过:“人的个性的一半是地域性。”这放在里下河作家身上也是恰当的。 诚然,里下河文学同样深深扎根于被传统文化包裹着的地域文化的土壤之中,更是一种地域文化的精神具象的表征。它上承中原文人士大夫雅俗圆融的旨趣,又具关注民生多艰、珍视人间温情的特质,因此它历久而弥新,散发着长久的魅力,蔚为大观,成为当下文坛不可多得的成熟文学流派。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当这种地域性文学传统遭遇到现代社会思潮侵袭时,它的当下性回应又是怎样的?里下河文学一度所代表的传统价值观在现代社会必然遇到挑战,是坚守,还是妥协?这在更年轻的里下河作家的作品里是有所反映的。从鲁敏、林苑中、童国华、汤成难、周荣池、费滢、庞羽等为代表的里下河新生代作家创作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作品一方面带有与故乡与传统割舍不断的血脉联系,根源于江南水乡乡村与小镇而相生相伴的心理基因,令他们文学生长最初的根苗得以生发,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文学地理性,如鲁敏的东坝民风、周荣池笔下的下河草木、庞羽书写的小镇少年故事等等;另一方面,作为新世纪中国社会巨变的亲历者,新一代作家全程目睹了现代文明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与冲突,他们更敢于以自我内心对生活的体察为出发点,撕裂生活的表象,将其不可言喻的内里呈现在文字当中。从目睹到体验再到发声,他们经历了时代文化观念碰撞之下的生活,这是复杂的、难以用传统价值观界定的生活真象,因此他们更善于独辟蹊径,提供时代生活复杂新异的侧面。 举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例子,即鲁敏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小说《伴宴》。这个故事构思得非常巧妙,它让一个坚守古典技艺、沉浸在自己艺术世界里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琵琶手宋琛,突然置身于由世俗生存、金钱驱动、情感失落、潜在的人格污辱所包裹的“伴宴”场景中,且看她及她身上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因素如何迎接这一场与所谓“现代”的冲突与挑战。小说用一波三折的场景,再现了这场冲突的表与里,内涵与外延。在团长仲熙的多次斡旋下,宋琛为了顾全大局做出了妥协和牺牲,同意伴宴。而在仲熙和乐团所有人捏了一把汗的伴宴过程中,宋琛气场强大,如入无物之阵,超然物外,将伴宴的通俗曲子演奏得相当完美,一切外在的东西都无法左右她。最后她不但在世俗金钱、民乐团的现实生存层面不负众望,完成任务;同时,她又没有背弃自我,依然沉浸在自己的民乐艺术世界中,伴宴令她毫发无伤。从这篇小说中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由里下河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作家,他们的视野其实已经在超越“传统”的里下河,他们将文笔对准了中国社会的“当下性”,而现在中国最大的“当下性”又是什么呢?是文化上的冲突,是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冲突,是诗礼之教与世俗金钱观的冲突,是雅正艺术与娱乐化艺术的冲突,作者特别好地处理了这一对矛盾关系,没有失之偏颇,而是各有保全。结局,抑或非结局也,也是留下开放性的思索。表现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的意义在于,人们必须正视其进而有效地思考,人自身处于这二者之间,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姿态来面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