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民丰县尼雅夫妻合葬墓出土的鸡鸣枕 1995年尉犁县营盘15号墓出土的鸡鸣枕 吐鲁番市阿斯塔那55号墓出土的鸡鸣枕 枕头作为常用的睡眠用具,陪伴着人们度过无数个夜晚。考古资料表明,人类在旧石器时代就使用石枕。上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境内发现了许多古代枕具,有石、木、皮、麻、锦、绢、绮等材质,但以丝绸缝制的鸡鸣枕最具特色。 1959年,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夫妻合葬墓出土了一件东汉时期的鸡鸣枕,长46厘米、宽16厘米、高10厘米,以“延年益寿大宜子孙”文句织锦缝缀而成。枕中央呈凹状,两端为鸡首,细致地缝制出了尖嘴、圆眼、细颈、鸡冠等。鸡眼造型用白绢为底、上面叠放了三层圆形红绢片做成。鸡冠则由天青和白绢做成锯齿状的高冠。枕芯是植物茎秆。这件“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鸡鸣枕,现收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据考证,这件鸡鸣枕的主人是东汉时期西域鄯善国的居民,少数民族特征十分明显。尼雅遗址为汉晋时期鄯善国精绝州文化遗存,1959年和1995年两次大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织锦,上有汉字铭文。经考证,这些织锦均来自中原地区。它们的出土表明,在汉晋时期,汉代中原丝绸就为西域居民所青睐,也表现出中原文化对西域的影响。 1995年,新疆尉犁县营盘15号墓出土的一件鸡鸣枕,长46厘米、高8厘米,由淡黄色对禽对兽纹绮缝制而成,两端下垂呈鸡头造型。枕面上用七色丝线,以锁绣法绣满蔓草纹样;枕头两端各缝缀四瓣花叶状红色绢饰,末端缝缀黄色穗;枕芯是小米。这件鸡鸣枕出土时,放置在一位深目高鼻的男子脑后,男子身着对人对兽对树罽袍,罽袍上的男子手持矛、盾、剑等武器作挥舞状,具有典型的古希腊古罗马风格。 营盘古城存在于公元3至4世纪,这也是丝绸之路逐渐繁华的时期。墓葬的棺木上所盖的狮纹毯是印度风格的;古尸身上的大衣是古希腊古罗马式的;他的被子、内衣、鸡鸣枕又是中原风格的,这些东西方的文化在营盘美男身上融合,是东西方多种文化交流的重要例证。 新疆吐鲁番古墓也出土了不少枕具。吐鲁番博物馆里收藏的阿斯塔那墓出土的一件鸡鸣枕,高7.8厘米、长26厘米,由浅黄色麻布缝制而成,红绢缝缀鸡冠,黑线绘出眼睛和羽毛。1966年,吐鲁番市阿斯塔那55号墓出土的一件唐代鸡鸣枕,现收藏于自治区博物馆,用蓝绢制作,枕一端呈鸡首状,鸡冠用红绢缝制,十分醒目,另一端鸡冠脱落。鸡鸣枕还记载于吐鲁番出土文书里,如1986年阿斯塔那一座墓葬里发现的《高昌延和十八年张师儿随葬衣物疏》记载,“鸡鸣枕一枚”。高昌延和十八年为公元619年,由此可知它是吐鲁番麯氏高昌王国时期的文书。 吐鲁番古墓不仅出土丝绸鸡鸣枕,还出土了皮革缝制的枕头。如鄯善县苏贝希1号墓地3号墓出土了10件皮枕,大多为椭圆形、长方形,皮面上绘方格纹、云纹等纹饰,年代为春秋战国时期。 新疆汉唐时期墓葬放鸡鸣枕,据考证,主要是受当时中原丧葬习俗的影响。中原居民流行盛葬,而且喜欢随葬吉祥物品。在中原文化中,鸡是一种吉祥的动物,“鸡”音与“吉”相近。鸡还是古代生肖文化的组成部分,吐鲁番阿斯塔那216号墓里出土过彩绘泥塑生肖鸡俑,高80厘米,形态栩栩如生。 在古人眼中,鸡可谓文武双全、智勇兼备,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诸多美德。《韩诗外传》中说,鸡有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因此,鸡被古人誉为“德禽”。根据鸡的特点和形状,古人在生活中发明了鸡鸣枕,并随葬在墓中,蕴含让死者在另一个世界里闻鸡起舞之意。因为古人相信,人死了灵魂犹存,视死如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