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人物印象 >

于根脉上开出自信的花——对话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张建国

http://www.newdu.com 2018-03-13 人民政协报 谢颖 参加讨论


    
    张建国(左二)演出后为观众们签名,进行交流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民刚刚站起来,还在国家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毛泽东主席就自信地指出:“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能够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的先进水平。”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豪迈地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这种自信来自于哪里?国力的增长、军事的强大、科技的发展……这些都是,但文化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复兴路上,文化的自信,才能促进我们的国家一步步走向强大。同时,文化的自信,也才是一个大国国民应有的气度。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汲取复兴路上前行的力量吧。
    两会“舞台”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建国变唱为说,想举个例子让委员们更了解京剧的特色,交流的话语即刻又变成了京腔京韵的表达。再一次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他的关切依然是京剧的传承发展,依然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传承创新”“文艺高峰”,正是他这些年工作和思考的关键词。在他心中,中华文化是涵养文化自信的沃土,提高文化自信,文艺工作者肩上有责任、有担当。
    是传统,也是时尚
    京剧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常为人们所忽视,还有人认为传统太“老土”了。张建国认为,这是对传统文化认识的误区。“文化经典一代代传承下来,在今天仍然充满活力,其实传统也是时尚的。”
    2017年11月8日,俄罗斯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灯光亮起,好戏即将上演。在这个艺术之国,在这个具有艺术标杆意义的世界级剧院,走上舞台的,是《天鹅湖》《罗密欧与朱丽叶》《胡桃夹子》……而这一天,上演的是中国国家京剧院的《杨门女将》。
    站在后台的张建国依稀可以看见台下满满的金发碧眼的观众。此前,他已把国家京剧院三团的演员们召集起来,叮嘱他们:“戏比天大,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剧院,我们要对得起观众,把中华文化的精彩展现出来。”此刻,面对俄罗斯观众,张建国有些激动但并不忐忑,对于演出效果,他“心里有底儿”。
    “说什么无有良将选,说什么求帅难上难,还未出征先丧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要朝中一声唤,这挂帅,我佘太君一力承担……”戏罢,掌声经久不息,迎接演员们的满堂彩如期而至。
    张建国的自信并非毫无来由。“这次在马林斯基剧院的商演,1625个座位全部售出,九成以上观众是本地人。”他告诉记者,2015年,国家京剧院组织了70多人的队伍赴美国林肯中心演出,首次尝试海外商演,就获得成功。包括京剧在内的中华文化“走出去”已经逐渐进入国外的主流文化平台。当然,票房只是其一,张建国说,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京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最好的艺术”,让他走到哪里演出都有自信。
    虽然语言不通、文化背景相异,但从京剧艺术独特的唱腔、动作、服装中,国外观众看懂了故事,并且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他们由衷感叹东方艺术的魅力。
    也正是这种魅力,张建国少年时代就被深深“震”住了,勾魂摄魄般地喜欢上了这种艺术形式。
    “我出生在河北晋州的乡村里,还是五六岁的时候,有一次村里唱大戏,我第一次接触到了戏曲。当时看到美猴王的形象,觉得真棒,直接愣在了那里。直到今天,我脑子里还记得那个形象。”张建国从此迷上了戏。
    “京剧艺术中积淀了中华文化精神的丰厚底蕴,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在京剧中都有体现,比如《赵氏孤儿》的忠肝义胆、《将相和》的以和为贵等等。在形式上,京剧的虚拟写意营造出充满想象力的艺术空间,一桌二椅的简单舞台,以鞭代马、以桨代船,演员一举手一投足就是千军万马,也是茫茫江河。”说起京剧的美,张建国简直“停不下来”。
    不过,京剧艺术之盛行,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似乎只是晨光熹微。京剧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常为人们所忽视,还有人认为传统太“老土”了。张建国认为,这是对传统文化认识的误区。“文化经典一代代传承下来,在今天仍然充满活力,其实传统也是时尚的。”虽然从事京剧艺术几十年,已经演了那么多剧目,但他仍觉学而知不足,还有太多值得学习和研究的方面。“每一场演出都是一次新的体会和感受,这就是因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吧!”
    国力走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一日千里般迎来复兴,人们的认识也在逐渐转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涵养文化自信的沃土。在张建国看来,中华文化就好比我们的根脉,一棵树木如果根脉断了如何能长得繁盛呢?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如果不亲近、不了解中华文化,又何谈认同,何谈提高文化自信呢?”张建国感到,要让传统文化根植,让国人有机会多接触,中华文化才能更加深入人心。
    在一次海外演出后,有个留学生找到了张建国,激动地说:“原来我们中国京剧是这么好的艺术!”张建国听后大喜,又一个年轻人喜欢上了京剧。同时,他也感慨这样的国家瑰宝,我们的年轻人在国内时竟无丝毫接触。
    多年来,这样的感慨不少,“如果不亲近、不了解中华文化,又何谈认同,何谈提高文化自信呢?”张建国感到,要让传统文化根植,让国人有机会多接触,中华文化才能更加深入人心。
    去年8月,一档名为《中国戏曲大会》的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迅即掀起一股戏曲热潮,有观众将其称之为《中国诗词大会》2.0。那些“高深”的戏曲表演、历史、文化相关知识都转化为有意思的题目,让人答得欲罢不能。第一期节目里,与百人团选手一起答题的嘉宾就是张建国。“喊嗓子和吊嗓子是两回事儿,有乐队伴奏是吊嗓子,喊嗓子一般来说是早起,先要喊声,然后再练念白。”张建国答完题还向选手仔细解释起来。节目播出后,网上出现了他在这期节目里各种笑容和动作的动图所做成的“表情包”。张建国看到后觉得这样的形式更有趣,能为观众尤其是年轻人提供亲近戏曲、亲近传统文化的契机。
    如此开放的心态,源于张建国自己就是个传统文化教育的先行者。早在2002年,他组了一个“团”,多方联系赞助,走进北京、天津的十所高校,把京剧艺术送到了大学生的身边。怎么才能让年轻人愿意来听戏?张建国颇费了一番心思。“我们不能一上来就直接演出,因为大多年轻观众对于京剧了解并不多,需要生动活泼、循序渐进。”因此,张建国和他的团队印制了很多精美的宣传册,把活动分为几个小段:先用讲座的形式,给学生们介绍京剧的流派、行当等知识;然后趁热打铁,现场演出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戏;演了不算完,演员接着还邀请学生们一起聊天座谈。“过去听说京剧是非常慢的,我们一想在这坐两小时肯定受不了,不如看一场球赛,可是两个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感觉还没看够。”当时学生的发言,张建国都仔细做了记录。他更不能忘记的是,当时在教室外进不来的学生,比室内人还多。
    《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戏曲大会》的热播,给传统文化教育传播注入了创新的活力,这让张建国很兴奋。“中华文化魅力无穷,它需要的,是生动有效的教育和传播方式,使人们能够关注、了解,进而热爱;中华文化基因流淌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我们需要做的是去唤醒、去激活。尤其是年轻人,只有他们热爱中华文化,才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就像《中国戏曲大会》片头昆曲演员所唱的《牡丹亭》名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现在,“互联网+”已经成为张建国的“课题”,“今年我已将京剧与‘互联网+’作为提案,提议融通多媒体资源来促进京剧的传承发展。”
    沉下心来,讲好中国故事
    国人阔步在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路上,社会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那些感人的故事需要文艺工作者们沉下心来,根植大地,去挖掘、塑造。
    2014年,张建国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他随后在《人民政协报》上发表的文章中这样写道:“总书记说:‘云是飘动的,地是坚实的。’这样充满诗意的语言,我听后内心也浮动着一幅辽阔的画面。我愿意将其理解为:我们中华民族灿烂多彩的文化艺术就是在这片坚实的中华大地上形成的,所以我们的文化艺术有着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这个特色,是与民族血肉相连的。作为京剧演员,我特别想强调的是对于京剧传统一定要珍视,要认真继承、加以利用,从而塑造出好的、振奋民族精神的艺术作品。”
    “文化自信不是说说而已,优秀文艺作品是文化自信的载体,努力创作高峰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为人民群众提供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有助于提升人们的文化自信。”这几年,张建国经常走基层,老百姓的热情、对文化的需求让他充分感受到了文艺作品的力量。
    从2014年开始,张建国每年都有一部新创作品问世:
    《安国夫人》———巾帼英雄梁红玉与丈夫韩世忠大智大勇,尽显英雄气概;
    《伏生》———一代大儒伏生忍辱负重,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与传承儒家经典,使文明之火复燃于世;
    《奚啸伯》——奚啸伯先生对艺术孜孜以求,致力于新戏的创作,始终保持着为戏而生、有戏则喜、爱戏如命的艺术情怀;
    《董仲舒》——在面对为君王唱赞歌还是为苍生说真话的两难冲突中,董仲舒坚定选择,长为一代大儒。
    这些创作是张建国多年思考和探索的成果。“继承传统不是原封不动,而是挖掘传统的精髓,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甄选符合时代特色的表达,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张建国认为,几千年来,中华文化一直在发展前行,本身就蕴含着创新创造的基因。国人阔步在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路上,社会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那些感人的故事需要文艺工作者们沉下心来,根植大地,去挖掘、塑造。“文艺工作者要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张建国说
    如果要给此时的张建国配上一个形容词,那么这个词应该是:自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