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民族文艺 > 艺谭 >

杨刚:挥刀凿天意,妙手铸国魂

http://www.newdu.com 2018-03-12 中国民族报 张维军 参加讨论


    
    杨刚在雕刻思砚作品。
    
    杨刚作品:江山永固
    
    杨刚作品:九鲤朝阳
    
    杨刚的石雕作品:竹簸箕·高山葡萄茶盘
    思州石砚,简称“思砚”或“思州砚”,因砚材产于古思州治地(今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思阳镇)而得名。思砚是中国古代八大名砚之一,名传于汉代,唐代即产销于世,与端砚、歙砚齐名,颇受历代名家喜爱和推崇。王羲之、李白、苏轼、米芾等曾收藏和使用过,康熙皇帝纳作御砚。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泰国公主诗琳通等国外政要也曾收藏过思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思砚曾一度停止生产。在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下,思砚得以恢复生产。2003年、2006年和2010年,思砚连续三届荣获“国之宝·中国十大名砚”荣誉称号。
    38岁的杨刚,是一位从土家山寨走出来的砚雕大师。他博采众长,在传承传统砚雕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审美需求,不断创新,让思州石砚这个深藏于大山深处的“国之宝”,与世界对话,名扬天下。
    学不成名誓不还
    杨刚是贵州省岑巩县人。身材矮小的他,说话风趣、幽默,满脸阳光:“我的老家是一个土家寨子,坐落在半山腰上。地方很偏僻,走路爬坡上坎的,赶个乡场要走10多公里山路。我家兄弟姊妹多,根本读不起书。我是老大,父母就让我先作贡献。”  
    1996年,杨刚被母亲从教室拉到了县城的石砚厂当了学徒。他记得,那天他和母亲徒步走了近4个小时,脚上磨破了好几块皮,辣乎乎地疼。
    在顽石上练艺是一份苦差事。刚进厂时,师傅们教他抡锤打砚石,一锤下去,有时铁锤落在手指上,钻心地疼痛。“和我一起进厂的学徒有30多个,几个月后,有人一天能打出3个砚坯,而我却一个也打不出来,人家就笑话我。好不容易我在砚石上打下一对金鱼,别人都说像个坟堆,当时真是无地自容啊!”杨刚说。
    学不会砚雕活,杨刚就想逃离,自己偷偷跑到贵阳去打工。他文化水平低,个头小,工作难找,最后只能身无分文地回了老家。打工碰壁后,杨刚意识到,要想安身立命,必须有一技之长。他明白了母亲送他进石砚厂的苦心,对自己发下誓言:“学不成名,誓不还家!”
    一个偶然的机会,杨刚进入了砚雕的天地。1998年,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明山石雕工艺厂厂长肖云到岑巩县工艺美术厂考察交流,对思砚古朴的雕艺很感兴趣,邀几名工人到自己厂里交流切磋技艺。杨刚幸运地成为4名交流人员之一。
    来到芷江,杨刚眼界大开。为将芷江沅州砚发扬光大,占据高端市场,厂方不惜重金,从全国名砚之乡请来能工巧匠进厂献艺。这里云集了广东端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和四川苴却砚的能工巧匠。
    在芷江,杨刚疯狂地迷恋上了砚雕艺术。他抓紧时间向身边的师傅求教,并大方地将自己所掌握的思砚雕艺倾囊相授。经过两年多的潜心苦练,杨刚逐步出人头地。
    2000年,杨刚因病在老家休养,一个突发奇想的创意让他一举成名。一天,他看到自家墙壁上挂着金黄的大簸箕,突然有了灵感:“要是能在石头上雕出簸箕来,效果一定不错。”认真构思后,他就在玉带石上雕琢起来,白天放牛时躲在油菜地里干,晚上就在自家后院干。看到这番景象,有人就给他起了一个绰号“砚痴”。
    没多久,杨刚的第一件得意之作“竹簸箕·高山葡萄茶盘”惊艳出世了。2001年,他将这件得意之作拿到湖南比赛,捧回了金奖。
    国宝声誉不能丢
    2007年,杨刚在家乡创办起南艺思砚石雕厂。由于设计新颖时尚,雕刻精美,他的产品行销国内外。杨刚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多次参加“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能工巧匠选拔大赛”,均获得重要奖项,大赛组委会还授予他“砚雕艺术家”称号。
    荣誉接踵而至,但杨刚并没有因此而满足,而是陷入了深深的惶恐和忧虑之中。一年夏天,他利用清闲时节,带着自己的产品来到广东肇庆端砚厂进行交流。他将亲手制作的一方思砚赠送给一位名师,那位师傅开玩笑说:“这块思州石材绝对是上品,要是送的是毛坯就好了!”
    杨刚一听,顿时无地自容,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要不是走出去,我们还真不知道技不如人,无论是工艺,还是创意,与端砚相比已经远远落后了。我们决不能辱没‘思砚’的国宝名声!”
    杨刚安排好石砚厂的生产和销售事宜后,自己四处拜师学艺。他先后走遍全国各地的石雕厂、木雕厂和砚雕厂考察,学习他们先进的雕刻技艺,吸收他们的雕刻理念和大胆创意,在立足思砚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尤其注重加强对端砚和歙砚雕刻技艺的学习借鉴。
    学到了好的雕刻技艺,杨刚又觉得自己“手高眼低”,难以打开新的局面,胸中尚未建起大的格局。自2010年起,他先后自费前往浙江大学、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以及广东肇庆端砚厂拜师学习,在思想上、理论上和实践操作上都有了大的提升,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雕刻风格。
    杨刚的砚雕取材广泛,文人诗画、山水风光、飞禽走兽都是他雕刻的对象。尤其是思州文化,他更是倾注了大量精力,用心良苦,运用高超的技艺和现代手法、现代理念,将它们赋于顽石之上。
    从市场需要出发,杨刚主雕文人砚、文化砚、山水砚。思砚制作过程复杂,由打胚到制成砚台,需经开采、存料、选料、设计、制作、雕刻、打磨等10余道工序,制作不仅凭技能,还需倾注思想、智慧、心血和汗水。一块顽石,经杨刚的巧手雕琢,无论是人物山水,还是飞禽走兽、花草虫鱼,都活灵活现。一方砚台,就是一个气韵生动、摇曳多姿的世界。
    2016年,杨刚带着自己历时7年才完成的思砚作品,赴北京参加“第五届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展”,一举夺得“巧夺天工·金马奖”金奖。
    传承发展永留芳
    近年来,由于受到文玩市场萎缩和雕刻水平止步不前的影响,思州石砚的市场份额逐年下降,岑巩县一些思砚艺人纷纷改行转业,思砚的传承发展再次经受到严峻的挑战。
    “思砚是国之瑰宝,是岑巩县的文化金牌,是我们砚雕艺人的骄傲。思砚这个宝贝不能丢,谁丢掉,谁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杨刚深感责任重大,他不仅没有泄气,反而激流勇进。
    2013年,经杨刚牵线搭桥,深圳一家文化集团公司投资3亿余元建起了思州石砚文化产业园,将思州石砚作为文化产业的龙头发展壮大。
    现在,杨刚每天都很忙碌,一面组织石砚的加工生产,一面带着产品奔赴国内外进行展出交流,拓展市场。为了紧跟市场潮流,他每年多次去广东肇庆考察学习,紧盯市场行情,学习先进技术和理念,不让思砚的技艺固步自封。
    对于今后思砚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杨刚胸有成竹,信心满满。他给自己列了一个3年行动计划:建立个人工作室,培养5至10名思砚技艺传承人,重点打造思砚旅游商品;建立一个石砚展览馆,年生产200方精品思砚,在国内外巡展;打造一个集研发、设计、创作、制作为一体的综合公共服务平台,为思砚进一步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得益于思州文化的滋养,一定要想方设法继续努力,让思州石砚永远流芳后世!”杨刚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