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认识了刘杰老师,跟他学习太极旋。其武功武德让人高山仰止,让我相见恨晚。近日,他请我为他的大作《太极旋》写序,我推辞再三。虽然学拳十几年,但我仍是一个初学者,怎么可以为武林前辈的精深著作写序呢!但我也是历史文化的学人,推介传统武术文化责无旁贷。禁不住刘老师再三督促,我就从历史文化背景的角度,本着学习传播的态度捉刀动笔。 “太极旋”是什么?太极旋是武术,是太极拳的继承和发展,是太极拳的新探索和新阶段。几百年来,太极拳经磨历劫,但生命力十分顽强。近几十年中国经济文化复兴,小康时代到来,健身热潮迭起,太极运动枝繁叶茂,一时门派蜂起,大师如云。普及的基础上如何提高?太极运动如何继承与发展?成为历史的课题。广大太极拳学习者如何直达太极核心,迅速把自己的太极操提升为太极拳?成为迫切需要。刘杰老师一直对太极拳内涵苦苦探索,对太极拳新境界孜孜追求。他创立的太极旋力图从旋转现象的角度加深对太极拳的认识和解读,目的是求解太极拳的共性,探秘太极拳的精微,突出太极拳的重点,突破太极拳的难点,提高太极拳的教学水平,推动太极运动普及与发展。 太极旋首先是“道”,她的理论基础是太极学说,她的学说可以叫“太极旋道”。千百年来,儒道佛都认同太极理论。太极阴阳起初是古人对自然的认识论,后来成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指万物的本源或根本规律。《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古人将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抽象归纳出“阴阳”的概念。孔子在《易传》里说,“一阴一阳谓之道”。老子提出“无极”的概念,无极是指宇宙的最原始的、无形无象的那个本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太极作为概念最早出自《庄子》:“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把“无极”与“太极”联系起来,提出著名的“无极而太极”论断的是湖南的周敦颐。这个论断奠定了理学的哲学基础,开辟了儒学新境界。周敦颐认为,“无极”是宇宙的本原,人和万物都是由于阴阳二气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相互作用构成的。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周敦颐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太极推及“人极”。“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立起了天人合一、天地人一体的哲学思维格局。朱熹认为周敦颐的“太极”说是“推一理二气五行之分合,以纪纲道体之精微。”周 敦颐寥寥数语构建了一个神圣巨大的中国哲学和文化的体系。胡宏说,“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 黄宗羲说,周敦颐有孔子之后,一千五百年来的“破暗”之功。他迎来了中国文明史上的理性之光。 自宋元以来,由于科举制度的强化和统治者的提倡,理学成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明清之际更是深入社会文化各个层面,直抵人心深处。太极拳正是产生于这种文化哲学背景之中。清初王宗岳著《太极拳论》,以宋明理学和《太极图说》为依据,从哲学的高度阐释了太极拳的理论基础。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开篇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对照一下,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开篇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其传承关系不言自明。太极学说成为太极拳的指导思想,而太极拳成为太极文化连绵不绝的载体。由此可以看到,太极拳的理论渊源,竟来自中国理学之乡湖南。 太极理论的核心是什么?是变化、是循环、是互动、是周而复始的圆周运动,是螺旋上升的圆周运动。太极图的外面是一个圈,里面两个阴阳鱼环抱回互,邵雍在《皇极经世》中说“其外一圈者,太极也。中分黑白者,阴阳也。黑中含一点白者,阴中有阳也;白中有一点黑者,阳中有阴也”。周敦颐说:“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阴阳是圆周运动、五行是圆周运动、八卦也是圆周运动。圆周运动是太极的核心理念。旋转是太极运动的精髓与灵魂。太极旋遵从太极理论,继承和整合了以往太极拳各家之长,发掘以往旋转运动体现的太极思想,发现了太极理念和太极运动的结合点,找到了太极运动的精神和灵魂。太极旋认为,“旋转”与“太极”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揭示了一个千古奥秘,更深刻准确地展示了太极拳的规律和原理。正如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说,“所画之圈由正斜,无非一圈一太极”。推手中的所谓“听劲”,是从对方身体的的一个切点听到的,所谓“粘”也是黏住对方一个切点,打击和防卫的重点均是切点的方位,搏击展现的是两个人体圆的切点接触和博弈。所以“旋”即是功。 其次,太极旋是拳,可以叫“太极旋拳”。拳是武术,是运动搏击的技术,兼有格斗和健身的双重功能。太极旋在这两个方面都有新的表现。在遵循太极拳基本规律和继承太极拳等传统武术既有成果的同时,“太极旋”旋中运功,功中运旋,旋中蕴拳,在太极拳的基础上,突出了太极拳中的旋转运动。“旋”在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圆周运动,是宇宙中一种基本运动,《荀子•天论》说,“列星随旋,日月递炤。”,“旋”是自然、社会和人体中普遍存在的运动形式。人们说到历史沧桑巨变常常用“旋乾轉坤”来形容。《礼记•玉藻》说,“周旋中规,折旋中矩。”《国语·周语》说,“周旋序顺”。在周而复始的旋转运动中,人体细胞的新陈代谢,气血的周天运行,肢体的强壮协调,与天地阴阳四时相合,得到天地日月精气神的化育,与自然融为一体,与天地之心相通。陈鑫说,“拳名太极,实天机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陈氏太极拳图说》)。 就搏击而言,虚实内外刚柔动静进退松紧快慢,千变万化都在圆周运动实现,“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王宗岳《太极拳论》)这正是太极的优势与奥妙。陈鑫《太极拳谱》说: “至疾至迅,缠绕回环,离形得似,何非月圆,精炼已极,极小亦圆”;“越小小到没有圈时,应归太极真神妙”。拳谚云: “要想拳练好,先把圈练小”。陈鑫在《古太极图》中指出: “黑白多寡,即阴阳之消长,……其实阴阳之微至著,循环无端,即其生生之机也”。太极拳理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天地一大太极,人身一小太极”。在太极拳的行拳中比较讲究整体观或天人合一观,太极拳在形象上表现出一种整体特征。“太极者,圆也,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圆也”。 复次,太极旋是功,可以叫“太极旋功”。“功”是指已有的本领。太极旋以丹田为核心,周身自然旋转“导引”、“吐纳”;由十三种基本功法组成,其中包含了腰、腿、背、桩功及各种武术基本功。学太极拳,就是要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到太极的感觉,在每一招每一式中都要去体会阴阳的变化。同时在精神修养上面,不管是学禅还是学道,也都要在意识层面上去体会太极的感觉。不管是“功力”还是“功法”,不管是内功还是外功,不管是意念还是气功,都是在阴阳变化的旋转运动中,天人合一的意识中,内外兼修得来的。太极拳讲究运气、用心。“气”的循环,大小周天皆为圆周运动;太极旋功法是围绕丹田的圆周运动,“太极旋十八式”博采众长,删繁就简,突出旋转,意气融通,练习之中,身形步法刚柔相济,圆融整合,学习后获益匪浅。 太极旋强调“心”的作用,“心”不仅仅是心脏,更包括理学讲的“心性”。禅宗认为心即是性,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程颐﹑朱熹等认为'性'即'天理','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外导内引,不仅仅导气,而且要通天地、观宇宙、遇神明。岳麓书院有一副对联有这样的句子:“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此处太极便是修心性。通过太极旋运动,让人心胸更加宽阔、思维更加通达、身心更加和谐、生活更加平和。太极旋修的是品德、境界、哲学。由于太极旋直抵核心,悠会太极,是学习太极拳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最后,太极旋是经,可以叫“太极旋经”。“经”是经典,是宝贵的经验总结,指的是这本著作。《太极旋》是一本传播和教学用的太极旋著作。作者用几十年的时间,从体育运动和教学的实践中积累、探索和总结,吸收了太极拳、太空拳、摔跤、散打等武术运动精华,创立了宝贵的“太极旋”。随着教学和传播的展开,已经获得武术及健身爱好者的广泛关注和认同,一定会在推动太极运动的开展过程中得到提高,更加完善。 2018年1月20日修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