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爱泼斯坦的战地采访笔记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文汇报 郑学富 参加讨论

    
    爱泼斯坦在台儿庄战役中的采访笔记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珍藏着战地记者爱泼斯坦的采访笔记。这是1938年4月3日至10日,他在台儿庄战场的采访记录。
    爱泼斯坦(1915—2005),生于波兰华沙,自幼随父母定居中国,先后在哈尔滨、天津等地求学;1931年起在《京津泰晤士报》任记者。“七七事变”后,22岁的他作为美国合众社记者,奔波于硝烟弥漫的抗日最前线。1938年3月下旬,他与电影摄影师伊文思及其助手约翰、卡帕和美国驻华使馆海军助理卡尔逊组成记者组,在一位中国年轻军官陪同下,自汉口前往徐州,专程观察台儿庄战事。他们前往第五战区司令部拜访李宗仁时,恰遇三位农民赶着一群黑猪在司令部大院,随行军官介绍,这是前来慰劳军队的老百姓。爱泼斯坦记载:“李宗仁将军身材矮小,方肩、圆脸,两眼闪闪有光,出身于农民家庭,正值中年。头上短而稠密的发丝略带灰白。但他精力充沛如钢质弹簧,是一个闪烁着有攻击能力的人。谈吐和蔼,简短而刚毅。”
    4月2日晚,爱泼斯坦等人在徐州乘火车前往台儿庄。次日早晨,总司令孙连仲招待早餐。“在一个向阳的庭院里,一位农家妇女赶着一头蒙了眼的驴用石磨磨着麦面。孙将军身材魁梧、结实,声音嘶哑,两眼布满了血丝,带有倦意。孙将军简短地告诉我们关于台儿庄的重要情况,正引诱日军进入为他们准备的陷阱。”
    4月7日晨,爱泼斯坦后来记录道:“台儿庄城里余烬未灭,整个街道已彻底摧毁成一片断墙残垣,死尸、没有炸的炮弹及手榴弹到处皆是。在一些地方,城市建设者在美丽如画的小溪旁植下的柳荫道,现在差不多全被尸体和炮火击断的柳树填满了。”他看到,衣着破烂、形容憔悴的战士正在运送战利品。弹痕累累和被烧得黑焦的城墙上,可见一些宣传画和标语:“把敌人赶出去!”“打回老家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爱泼斯坦等人采访了参战官兵。他们废寝忘食,白天采访,晚上整理资料。一天下午,爱泼斯坦一行沿日军撤退路线出城采访。北城墙外有四辆坦克。在邵庄,看到20辆重型卡车和一些履带牵引车以及300匹死马。数百具赤裸的日军尸体躺在村庄附近的坟地,中尉以上的军官身体前放着一小排木牌,共有四五十堆。到处是未爆炸的炮弹和铜弹壳。在驻扎城东的27师,他见到缴获的日军文件中记录着日军官员写的一首诗:“战斗四个小时我们占天津。六个小时以内我们进驻济南城。小小的村庄台儿庄,为什么这么长时间还没有占领?!”一本日本士兵的日记写道:“我们为什么而战?中国人民面对着恶魔的折磨。我们自己也长期遭受苦难和牺牲。只有天国知道哪里是我们的葬身之地,又有谁来收葬我们!”
    傍晚时分,在他们返回台儿庄途中,爱泼斯坦在跨越弹坑时被绊倒。他定睛一看,弹坑里竟藏着一个日本伤兵,拿着枪正瞄准着爱泼斯坦。他大喊“有鬼子!”并迅速卧下。随同的士兵眼疾手快,抬手一枪击毙了鬼子。
    4月8日,爱泼斯坦看到逃难的人们开始返回家园。他们从废墟中挖出自己的东西,在受到严重破坏的房子里清扫出一块睡觉的地方。邮政局也在半倒塌的房子里恢复营业。一列火车驶进了面目全非的台儿庄北站。
    4月11日,爱泼斯坦回到徐州。他写道:“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开创了中国军队的新纪元。虽然这个国家的武装力量受制于劣势的装备,也缺乏统一组织和训练,而仍能在这个古战场以战略取胜,打败日军。这个事实的意义是深远的。”爱泼斯坦在台儿庄采访笔记中记录了在前线的所见所闻和军民英勇抗敌的事迹,记载了包括对李宗仁、孙连仲、池峰城、金典戎、田镇南等多位高级将领的采访。
    1939年,爱泼斯坦以其采访笔记为主要素材,创作出版了纪实报告《人民之战》,其中《反击》一章详细介绍了台儿庄战役发生的背景、经过、胜利成果和重大意义。他热情讴歌了中国人民的正义战争,赞颂浴血奋战的中国英雄;他以笔为枪,无情抨击日本军国主义的邪恶,揭露日军在台儿庄犯下的滔天罪行。宋庆龄评价道:“这本书不同于任何的外国人关于我国抗战的著作,因为它把第一手分析性报道同过去的历史和未来的展望联系了起来。每一位中国的友人都应该读一读。”斯诺称赞这本书是“极为出色的战争新闻作品,对中国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充满同情和理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