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思古楼访“两痴”先生(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文汇报 沈思扬 参加讨论

    慷慨捐赠
    杜维善笑称,起初很多人听说他是收藏钱币的,都不相信,包括上海博物馆已故的马承源和汪庆正两位馆长。汪馆长曾毫不隐讳地对回故乡的杜先生说,他不相信杜家会有人玩这个东西。有一次,汪馆长请来了一批沪上的钱币专家准备要“考考”这位杜家公子。面对这个阵势,杜先生客客气气地说:“你们都是专家,我拿一点东西出来,你们讲讲看这是怎么回事。”结果没有一个人讲得出来。后来,汪馆长很是感慨,“我原先以为这位杜先生是请人捉刀的,没想到我反而给他问住了”。当时杜先生就和两位馆长约定了,以后他们有机会到香港,给他们看自己的收藏。后来,马馆长到香港看到了收藏的丝绸之路钱币,直呼眼界大开。
    正所谓不“打”不相识,自此杜维善和上海博物馆结下了不解之缘。1991年,杜维善和夫人谭端言首次向上博捐献了367枚萨珊王朝金银币,轰动藏界。杜维善还受邀担任上海博物馆特别顾问,他书案背后挂的便是上海博物馆那年颁发的“兹聘请杜维善先生为上海博物馆特别顾问”的聘书。而后杜维善与夫人又多次向上博捐献丝绸之路古国钱币和中亚古国货币,总计四千多枚。杜维善说到这四千多枚钱币,很是自豪,还风趣地说道:“那个展馆太小了,放不下,只展出了一小部分。”要知道之前上博仅有的一枚丝绸之路钱币,还是好不容易问新疆馆商调来的。这些珍贵的古钱币不仅填补了内地博物馆在该领域的收藏和研究空白,还让上博古币馆藏跃居国际领先地位。杜维善因此荣获了上海市政府颁发的“白玉兰特别贡献奖”。
    这次拜访前,我专程去了一趟位于上博钱币馆内的“杜维善、谭端言旧藏丝路古币专室”。专室空间有限,但从种类繁多,使用流通地域广阔,时代跨度极大的展品中,依然可以窥得杜先生捐献钱币之丰。幸得杜维善与夫人的慷慨捐赠,我们才有机会欣赏到这些图案精美、风格鲜明并蕴含着多种文化内涵的丝路钱币。展览前言中的这句“杜维善先生二十多年来对丝路古国钱币的苦心搜求和潜心研究,使其成为这一领域中集收藏与研究于一身的名家”,道出了杜维善注重系统性研究的收藏理念。
    “您之前一直收中国古钱,为什么后来会去收丝绸之路的钱币呢?”杜维善的回答很简单:“我之前看了一篇夏鼐写的文章,觉得里面两张萨珊钱币的照片很漂亮,就开始收了。”当然,杜维善的收藏不会仅停留于钱币的“颜值”,很快他便投入到丝绸之路钱币的研究之中。可是这一研究就发现了问题,丝绸之路的钱币牵扯甚广,因此一收就得全部收。杜维善坦言,丝绸之路的钱币收藏和研究极为不易,不仅要满世界去买这些价格不菲的钱币,收回来后光是钱币上的那些死文字就够头疼的。“既然收得如此不容易,杜先生您为什么舍得捐掉呢?”想必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有这个疑问,杜维善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上博要啊!”这一出乎意料的回答,让大家哈哈大笑。“问我要的人很多,只有上博敢拿啊。”杜维善特别为我们解释说:“老的上博原址是我父亲的银行中汇银行。当年我见马馆长的时候,还和他开玩笑说我收房租来了。”
    给上博捐钱不久,当初商调了一枚钱币给上博的新疆博物馆馆长便去找汪馆长要丝绸之路的钱币。汪馆长推说这个事情得去找杜先生,可是新疆博物馆馆长不好意思向杜维善开口。听说此事的杜维善,那时手头刚好有三十多枚钱,他便让汪馆长转给新疆博物馆馆长,还特别嘱咐不要告知对方是自己给的。“为什么您不自己亲自出面呢?”“他是问汪馆长要的,不是问我要的,我呀,要把面子给汪馆长。”
    杜维善捐这些钱币的时候,又被朋友们称为“神经病”。虽然那天杜维善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但是之后我在沪上著名报人郑重先生的《海上收藏世家》一书中找到了答案。杜维善在给郑重的一封信中写道:“像我现在虽然身在异域,但心存故土,我认为我的收藏应该原封不动将来捐给上博,一方面物归原主,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后人利用我的收藏对我错误的地方作纠正研究。”这段话不仅流露出了杜维善浓浓的思乡之情,也表达了他对推动丝路钱币研究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真正的研究者的开放心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