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大众哲学》:理论的魅力

http://www.newdu.com 2017-12-13 中国孔子网综合 newdu 参加讨论

    讲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个人绕不开,那就是艾思奇;讲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一本书绕不开,那就是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艾思奇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象征,《大众哲学》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典。一个人和一本书紧密联系在一起,联系的桥梁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大众哲学》的突出特点是——
    一是内容的科学性。《大众哲学》在理论内涵、体系建构、研究方法、语言表述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现了创新,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顺应了时代需要,回答了时代课题,体现了时代精神,展示了理论的魅力,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的力量。
    二是形式的通俗性。哲学要大众化,就必须通俗化,没有通俗化,就不可能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通俗易晓的东西,变成大众易于接受的真理。艾思奇认为,通俗化不仅要“软化文体”,更要“软化理论”。他指出:“软化理论的方法,是应用理论,把理论活用到大众的生活事实中去。”用生活事实打破哲学的神秘感。
    三是体系的严密性。《大众哲学》既是一部通俗化著作,又是一部理论体系严密的著作。这本书比较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范畴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形成了比较新颖的系统的结构体系和严密的理论逻辑。它把理论自身的逻辑与叙述的逻辑结合起来,把话语生成的逻辑与读者思考和阅读的逻辑结合起来,体现理论的“彻底性”,用理论逻辑的力量说服人。
    《大众哲学》的广泛影响
    老本《大众哲学》只有11.6万字,新本增加了6.7万字,达18.3万字。新本既保持了老本的优点和特色,又增添了新内涵,推展了新材料。《大众哲学》从成书到出版、到修改、再到多次再版,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发展的历程。从《大众哲学》的版本变化来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理论的创新、人民群众对理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规律。
    宋平同志曾回忆说:“(《大众哲学》)通俗易懂,使我从中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启蒙教育。”(《人民的哲学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1页)哲学家肖前指出,“我自己正是在这本书的启迪下,才引起对哲学的爱好,并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艾思奇同志是我终生难忘的启蒙老师”。(《一个哲学家的道路》,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版,第154页)。
    《大众哲学》的巨大影响更从那些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人当中得到了佐证。曾担任蒋介石高级顾问和幕僚的马壁回忆:“蒋介石曾对下属说:‘我们和共产党的较量,不仅是军事力量的失败,也是人心上的失败。比如共产党有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你们怎么就拿不出来!’蒋介石不仅自己看这本书,还要他的部下也读这本书,我看到蒋先生和蒋经国都把此书放在案头。”(《人民的哲学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123~125页)法国哲学家、神学家皮埃尔在其《中国哲学50年》一书中指出:“艾思奇是一位杰出的‘哲学通俗化家’、中国共产党的‘官方知识分子’;‘在他的著作中最受欢迎的无疑是《大众哲学》这一通俗化著作’。”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宣传、研究,他在这方面的一个重大贡献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在谈到哲学通俗化时,艾思奇指出:“文体的软化,是通俗文的一个条件。但单单软化了文体,不一定就是通俗文。……通俗文必须有大众来接受,这是前提。”“换句话说,通俗文不单是要软化文体,而是要软化理论。”
    艾思奇简介  
    艾思奇(1910—1966),原名李生萱,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人民教育家、卓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党在理论战线的忠诚战士。云南腾冲人,1910年生,1933年走上革命道路,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到革命圣地延安,先后担任抗大主任教员,中央文委秘书长,陕甘宁边区文协主任,《解放日报》副刊部主任、总编辑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副校长,受聘担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