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朱文颖:我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新”作家

http://www.newdu.com 2017-11-15 扬子晚报 newdu 参加讨论

    为了彰显江苏文学的实力和文学苏军的阵容,去年江苏作协在北京推出了“文学苏军”10位领军人物,今年江苏作协在南京又推出了“文学苏军新方阵”10人,他们是朱文颖、王一梅、戴来、韩青辰、李凤群、黄孝阳、育邦、曹寇、张羊羊、孙频。和老一代文学苏军方阵主要以小说为主不同,新方阵兼涉小说、儿童文学和诗歌等领域。近期,扬子晚报记者连线这10位作家,近距离了解他们的创作心路,感受他们作品的味道。首期亮相的是作家——朱文颖。
    我觉得“新”这个词很有意思
    扬子晚报:此次入选文学苏军新方阵作家,你有何感想?
    朱文颖:“新”这个词,我觉得很有意思,其实早在近二十年前,我就已经是文学新人了。我的第一本书是著名文学评论家谢有顺主编的“文学新人类”丛书,一起收入丛书的一共有四位作家,分别是卫慧、周洁茹、金仁顺和我。几乎也是在近二十年以前,作为当时的热点新闻事件,在《作家》杂志,70后作家第一次集体登上中国文坛……所以说我其实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新”作家。
    这次入选文学苏军新方阵,有它另外层面上的意义。首先,就如同今年第七届江苏书展的主题——“文脉”。江苏有很多著名作家,如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范小青、苏童、叶兆言、毕飞宇等,而这次被选入“苏军新方阵”的,基本都是七十年代后出生的作家。这就有着某种文脉的传承与延续的意味。而“新”在汉语里意味着生命力、旺盛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因此,无论从哪个层面,我都深感荣幸。
    扬子晚报:有人说你和张爱玲很像。一是说长相气质,二是指文学上的承继——忧郁,你自己是否有这样的潜意识?
    朱文颖:我确实有一些照片和张爱玲的一些照片很像。这很有意思。或许也和我一半的上海生活背景有关。至于“忧郁”这个词,我是这样理解的。我觉得这个词更像隐喻着某种南方气息。在很多年前我就说过,我的小说肯定是和苏州有关的,它是我的“无底之底。”
    扬子晚报:文学梦想是何时产生的,你的独特文风又是怎样形成的,有过规划吗?
    朱文颖:我小时候以及少女时代都是一个内向的孩子,心里想的事情远远地比表现出来的要丰富和复杂。而写作就是有话要说,特别是在于它刚刚萌芽的时候。这或许就是我最初的文学梦想。
    梦想更趋向于梦的部分。它未必是可以实现的,但它让人生变得有趣而充实,并且永不厌倦。
    至于规划,其实也是自然而然产生的,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其实无法规划。比如说,随着年龄和视野的变化,我开始注意到了一些以前没有注意过的题材和领域,比如人的社会性,比如阶级差异。我还悟出了一些与写作风格没有直接联系的道理,比如说:“对生活认知到什么层次,表达也必然在这个层次之内。作家不可能表达自己看不到的东西。”这也是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写作是无法规划的。
    扬子晚报:你在“作家”后面还多了“策展人”和“艺术评论家”称谓,艺术感染对作家而言重要吗?
    朱文颖:无论是策展人还是艺术批评家,对作家身份都是一种补充或扩展,而非削减。我认为这件事本身带动了我的写作状态。它让我思维更加活跃,视野更为宽广。西方有很多大导演本身就是极棒的作家,或者剧作家,他们的知识结构和呈现能力是庞杂的,在各个面和点上互相补充和激发。艺术是相通的,文学的经验和视野一定也可以带入更为宽广的艺术领域。
    这种跨界的体验是美妙的,因为我并不是真正从事艺术策展的专业人士,但陌生的阅读或许带来新鲜的感受。画家夏回有一个观点:重要的是世界观,而不是方法论。技巧到底重要不重要?这恰恰是一个近年来我一直在思考的小说创作上的问题。每个人得出的答案可能会不同,但这种思考的碰撞是重要的。
    扬子晚报:你一直着迷“南方”这个词,当下正在创作什么题材的作品?
    朱文颖:长久以来,人们对于南方的想象充满了误读,“南方是柔软的、暧昧的、可以委屈的、往后退的”,我的写作则更想表达“南方的力量、粗鲁、呐喊和反抗”,所以新书用了《必须原谅南方》来替代“娓娓道来的南方”或者“体谅南方”。
    目前在写几个中短篇小说,以及一个长篇。与早年的写作不同,从前的我无论为人还是为文,都比较唯美、自我、潮湿,现在我会关注一些更本质的东西,回到“这篇小说是关于什么,要说什么”的基本概念上。
    作家介绍
    朱文颖 1970年1月生于上海,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七十年代后出生”的代表性作家之一。近年介入艺术策展和批评领域。著有长篇小说《莉莉姨妈的细小南方》、《戴女士与蓝》、《高跟鞋》、《水姻缘》,中短篇作品《繁华》、《浮生》、《重瞳》、《花杀》、《哈瓦那》、《凝视玛丽娜》等。有小说随笔集多部。小说入选多种选刊选本,并有部分英文、法文、日文、俄文、白俄罗斯文、韩文、德文、意大利文译本。曾获《人民文学》奖,《作家》“金短篇”小说奖,《中国作家》奖,紫金山文学奖,首届叶圣陶文学奖,金圣叹文学评论奖,《人民文学》年度青年作家奖等,2005年由“中国青年作家批评家论坛”评选为首届“年度青年小说家”。2011年入选 “娇子·未来大家TOP20”。其作品被中国评论界誉为“江南那古老绚烂精致纤细的文化气脉在她身上获得了新的延展”。现任苏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